|
◎郑恩泮
我的家乡在寒亭区泊子镇大湾口村。说实话,我是农村里长大的孩子,心灵深处自然挚爱着自己家乡的父老乡亲和一草一木。使我引以自豪的是,几百年来,在这片沃土上养育着本家族人生生不息,代代传承,如今已是上千人的大家望族了。仅从爷爷这辈以来,其直系后人也有100余人了。家丁兴旺,亲情融融,百业亨通,更激起自己追根求源、记住乡愁的强烈欲望。 家乡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自然村庄。建村始于元代(1206年-1368年)。元代中期,曹姓族人迁此立村,称为曹家道。元代末期,梅姓族人迁入,称梅家庄,以后改称双龙口。我的判断是,我们村西是白浪河,村东是干河,村庄夹在两河之中,且濒临渤海莱州湾南岸入海口,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双龙口。明洪武二年(1370年),路姓族人由山西洪洞县迁入。家乡父老口口相传一个顺口溜:“先有曹家道,后有梅家庄,姓路的来了啃曹帮。”看来曹姓族人从明洪武年间就绝户或迁出村去,而梅家族人后来也闯关东去辽宁一带落户了。再后来,因我们村东南方有一个大水湾,便改村名为大湾口。今有郑、路、袁、胡、刘、孙、张、王、李、赵、林、蔡等族姓居住。当然各族姓家人是怎么迁入,又如何繁衍生活至今,期间发生的故事那就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家乡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有许多土特产品如红皮大蒜、红高粱、黍米、小麦、大豆等在当地久负盛名。记得老父亲曾对我说,1950年抗美援朝支援前线时,我村的小麦用麻袋装着、小车推着,排队一直排到乡公所交爱国粮,队伍长达3里多,可见当时的壮观景象。记得儿时,贯穿我村中央有一条自西向东的土马路,西自寿光侯镇,东至昌邑瓦城。据说是1943年为了抗击日本鬼子侵略,建立寿光、潍县、昌邑相连成片的抗日根据地,由八路军渤海军区动员当地老百姓修筑的交通要道。村东道路两侧尽是大大小小的水湾。一湾湾清水自南向北,常年流淌不息,水湾里要么是郁郁葱葱的芦苇荡,要么是美丽如画的荷花塘,还盛产鱼、鳖、虾、蟹等。 说起家乡的秀丽风景,不由得让我浮想联翩,如痴如醉。我们村也有八大风景:大小石桥、报国亭、明古槐、芦洼、荷花塘、槐花园、胡家宅、万亩方。就说槐花一景吧,都说武汉大学的樱花甲天下,我却觉得比不上家乡的槐花美。每年五月春暖花开的季节,村西白浪河两岸的槐花盛开了,十几公里长堤如同洁白的两条飘带,夹道欢迎着来往的游人。人们走在河堤上,尽情地享受鸟儿的欢声笑语,吸吮着槐花飘来的清新香气,兴致来了再捋上几枝槐花,吃着香甜嫩白的槐花,那神气那心情真是美翻了爽极了!难怪几十年来,爱人跟我斗嘴时总是埋怨,“就是你瞎说老家那白浪河两岸的槐花把我给骗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