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国华
腊月的一天,河北大学老同学吴志达,从塞北发来快件,是两本厚重的新书。这是吴志达六十五万字、上下两部长篇小说《边塞狼烟》,跨度三十年,经历民国、抗日战争前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叙述民族生存和复兴的文学史诗般作品。我不由得一阵阵惊喜、一阵阵感叹,爱不释手地翻阅着。 四十年前,吴志达从河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怀揣着文学梦到张家口工作,从1980年他的第一篇小说《雪夜》发表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始终守望本土,坚守传统,潜心研究本土文化历史,以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手法表现本土文化历史题材,先后发表了几十部短、中、长篇小说。为了写好史诗长篇小说《边塞狼烟》,吴志达用六年时间写了一部练笔之作——长篇小说《昨日入城市》,这部长篇小说出版之后,其表现出的文学特质和文学现象,引起中国文学界的关注。 《边塞狼烟》描写的是张家口北部村庄清水营子种植罂粟消灭烟毒的斗争故事。故事以张家口地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京绥铁路工人大罢工、第四混成旅兵变、二十九军长城抗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两次张北事变、沽源察东事件、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命丧黄土岭、八路军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日本鬼子投降、八路军收复张家口、延安和解放区文化大军集聚张家口、张家口第二次解放等事件,生动地描写了金福、金贵、林老上、赵瞎子、林树川等人销烟禁毒的斗争故事,场面辽阔苍茫,历史背景厚重,语言质朴大气。 吴志达的文学梦是创作一部中国式的《静静的顿河》。与肖洛霍夫守望顿河、梁斌守望冀中平原一样,他的“顿河”和“冀中平原”,就是张家口北部广袤苍茫的黑土地。他的眼睛始终注视着黑土地,他的笔触始终没有离开过这片黑土地,他是一个文学的跋涉者,更是一个文学的朝圣者。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孕育期和成熟期,他奉献给这片黑土地的定将是无比丰硕的文学果实。看到、想到这些,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吴志达仿佛变成一头埋头跋涉的骆驼,微闭着双眼,隐忍着艰辛,朝着既定的目标苦旅。《边塞狼烟》,就是对他文学创作“坚守和坚持”的肯定和回馈。 苦旅人生,读书做人,抒情咏志。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先苦后甜,当你在生你养你的土地上亲吻时,当你在抚摸故乡的艰辛和伤痕时,当你在穿越历史的苦涩回忆中,就会深深地思考:人生的真谛,历史的感悟,文化的理解,就会提升我们的道德境界,离我们的梦想越来越近。 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心灵的煎熬,并且是在煎熬中独行。一个人坐在狭小的天地里,在文字之间孤独地漫步,前面杂草丛生,没有坦途,你得独辟蹊径,自寻出路,它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要吃得苦中苦,耐得住非人的寂寞,忍受得了长期的煎熬和磨砺。 文学苦旅。心情浮躁的人不能写作,急功近利的人不能写作,只有那些守望目标的人,踏踏实实的人,才能心如止水,潜心写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