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维明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其实,不必等到三月三,“城雪初消荠菜生”。往往还没出农历正月,麦田里残雪未尽,就有三三两两的寻春者,提了塑料袋、拿了小铲子,“时绕麦田求野荠”了。这时候的荠菜,刚刚开始萌芽,干叶呈土黄色、老叶显褐红色,无论是在麦垅间、田埂上还是在果园里,都很不显眼。挖菜者需要精神专注、寻寻觅觅,方有所发现。一旦发现一棵,蹲下身时,往往就又惊喜地发现附近的荠菜,不仅是一棵两棵,而是似繁星满天,越找越多了。 早春的荠菜,不必计较叶子的大小,采集者看重的是连根挖起。因为,“荠菜根,一半参”。这野菜跟别的不同,是讲究从根开始吃,一直吃到开花为止。 食以野为奇。荠菜又是野菜中的珍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鲜嫩、味美,有一种特殊的清香,犒赏着食者的味蕾,令人回味无穷。 资料显示,荠菜起源于东欧和小亚细亚,遍布世界各地。其他国家的人们吃不吃荠菜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地处荠菜发源地之一的德国人却不食荠菜。我有一位朋友,他曾在中国驻德大使馆工作多年。他的夫人精通德语,也曾在德国的大学里教过学。她告诉我说,德国城市的郊外,荠菜多的是。他们夫妇在德国工作时,常常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开了车到郊外挖荠菜回家包水饺吃。有时,请德国同事吃饭,也包荠菜水饺招待他们。凡吃过荠菜水饺的德国朋友,没有不夸赞荠菜水饺好吃并打听这是什么菜的。他们总是回答,这菜是从中国来的,而不说这是郊区的荠菜。这并不是为了保密或者故意欺骗他们,实在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因为,这是有过教训的。据她说,也是一对在德国大学教书的中国教授夫妇,在德国城郊挖了野荠菜,包了水饺请德国朋友夫妇吃饭。朋友正吃得津津有味、兴高采烈时,问起饺子馅是什么蔬菜,这般好吃?中国教授如实相告。那对夫妇一听,顿时脸色大变,不仅停止进餐,而且起身告辞。原来,在德国人的观念中,未经检验的食材,是不能上餐桌的。在野外随便挖野菜吃,他们感觉是不可思议的。弄不好,会告上法庭的。这对德国夫妇两个月没来电话,弄得中国教授夫妇忐忑不安。两个月后,那对德国夫妇又高高兴兴前来拜访,还带着一大摞书籍。原来,这两个月里,那对夫妇利用了所有的节假日,到图书馆里查阅资料。终于,在一部拉丁语的古词典中,找到了荠菜可以食用的记载。德国夫妇连连称赞中国人真了不起,知道荠菜是可以吃的。中国教授夫妇这时却高兴不起来,还冒了一身冷汗。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鱼大肉已不稀罕,食野菜已经成为餐饮时尚,野荠菜自然身价倍增。我也是喜爱,前几年每年春天都是从挖荠菜根开始,直挖到荠菜开花。城东城西,哪块地里有荠菜,哪块地里的荠菜好,都几乎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了。从前年起,到省城暂住,早春便没有机会挖荠菜了。稼轩词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过去读着,感觉清词丽句、意境优美就是了。现在想起来,心头竟然有一缕淡淡的惆怅萦绕,挥之不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