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郄锡奎
和风得意梳绿柳,暖日倾心唤蛰虫。春意一片盎然,不知不觉,“龙抬头”了。 小时候的二月二,印象最深的是父母亲打灰囤的事情。 每年的那个早上,父母亲总是起得比平时早很多,还没等孩子们从被窝里钻出来,老人家就开始忙活了,从锅灶底下把草木灰掏出来,用木簸箕盛着。接下来,父亲先是在堂屋里,瞄准地面的正中为圆心,目测出囤的半径,半弓着身,左手端着簸箕,右手持一木棒,缓缓地,边转圈边击打着簸箕的边缘,“梆哒哒、梆哒哒”,草木灰在敲打时慢慢流下来。老宅子的房间面积小,但老人还是尽可能地把圆圈做得大一些。完成后,在囤的中心放上几枚硬币,把一块砖头压在上面,此时“钱囤”竣工,日进八斗,财富盈门。灰囤里,填满了对财富的渴求。 “工程”还没有完工。父亲再到院子里,像打“钱囤”一样,用草木灰打出大大小小的好几个“粮囤”,其中大的粮囤还要“搭上”梯子,以示粮囤之高之大和容纳之丰。每个囤的中心都要抓上几把粮食,小麦、玉米、小米,还要用砖头压在上面。一年的好收成,在二月二这一天,已经看在眼里,盼在心里了。 童年的二月二,“梆梆哒哒”的声音响在孩子们的睡梦中,父母总是在天亮之前就把所有的囤打完。囤打好了,水饺煮好了,房间里砖块底下的硬币,往往被我们一抢而空;粮囤里的五谷杂粮,当然成为早已急得团团转的那群鸡的美食了。 而今的二月二,“梆梆哒哒”的声音只能是在我们的记忆里。父母都离开了我们,老家已没有人居住,况且如今的农村,财旺粮丰,衣食无忧,打囤的风俗也渐渐消失。但每逢二月二,父母打囤的情形,农村人对丰年的期冀,总会在脑海中萦绕。 龙抬头的日子,农村人把新年的希望和目标装进了囤里,记在了心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