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海东正在认真地进行织机。 |
|

|
|
□本报记者 薛静文/图 “野蚕成茧,被于山阜,人收其利焉。”两千多年前,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就有了对柞蚕的记载。与家养蚕不同,柞蚕是野蚕。而潍坊茧绸,就是以野生的柞蚕茧蚕丝为原料织造的丝绸。 潍坊南部泰沂山区气候温润,自然资源丰富,具备得天独厚的柞树种植基础和柞蚕放养条件。明末清初,随着柞蚕放养技术的进步以及柞蚕效仿桑蚕軖丝、织绸的成功,潍坊地区逐渐成为我国茧绸业生产的中心,产品出口海内外,并以潍坊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了山东、辽宁、河南、贵州四大产区。 作为一项传统产业,茧绸千百年来提供给了人们精美、舒适的服饰,并在文化、技术、制度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今,我们依然能在潍坊找到茧绸技艺的坚守者,他们传承了潍坊茧绸制作的精湛技艺,同时,也将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传延续了下来。 自然风格与朴素气息 孙海东,山东工艺美术大师,也是潍坊茧绸的传承人。在他的工作室里,记者见到了一块块纹理不同、色彩斑斓的茧绸围巾和各种布料,其中一块布料呈现天然的姜黄色,摸上去有些疙瘩花纹,手感与麻布略相似。“这就是采用最传统的手工制法织出来的茧绸,没经过任何处理。”孙海东指着旁边几块颜色比较鲜艳的布料说,“这几块经过了染色、后整理等程序,所以摸上去要光滑很多。” 据了解,目前潍坊茧绸主要包括二宽绸、疙瘩绸等品种,不仅用于制造衣物,更因为茧绸具有耐酸碱、耐高温、耐紫外线辐射、绝缘性能良好等性能,所以也被用于化学、冶金、电力等领域。 围巾、丝巾是最常见的茧绸产品。孙海东拿出一块手织丝巾,他告诉记者,这块手织丝巾在第六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了“鲁绣杯”山东省工艺美术现代创意金奖。记者看到,这块丝巾绸面具有茧绸独特的疙瘩纹理,既有手工制品粗犷的自然风格,又带着朴素的简约气息,手感丝滑,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特色。 手工繁复,产量很低 如今,茧绸主要是用于制作围巾等配饰,一些高端时装也会拿来做成衣,但数量极少。而且在国内的市场上,即便是围巾丝巾这样的茧绸制品,也并不常见。“我们销售成匹的布料比较多,基本上都出口外销了,法国、印度、日本、韩国是主要的外销方向。”谈到市场,孙海东说,不是不想扩大产品链,实在是因为产量太低。 “茧绸只能手工制作,全凭工人的一双巧手,用最传统的木织机,一点点的织出来。几十台机器,一天也就织个五米六米,一年最多也就三万米。”因此,茧绸也被称作指尖上的艺术。而茧绸生产工艺流程非常复杂,对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都非常高,传统的手工技艺造就了茧绸产品的质地、手感、光泽和风格,这是现代技术所无法替代的。 记者了解到,茧绸从收蚕茧到制作成产品要经过缫丝、络丝、摇纬、整经、染色、织绸、后整理几十道工序,首先把缫好的丝进行顺色调配,然后药丝,之后在浆丝盆里过土粉浆料,再加豆浆使纤维收缩成形,最后置于晾丝杆上顿丝、分条,自然晾干。这样顿好的丝条,按所织产品的工艺规格要求制成经线、纬线,然后再缯机织绸,炼绸。传统的炼绸方法先用纯碱、肥皂煮炼,之后用清水洗绸、脱水、晾干,最后进行润绸、平绸工序,自然晾干之后漂炼成品。“这个过程其实很枯燥,都是些简单重复的动作,需要极大的耐心。”但也正是由于对繁复手工制作的坚持,才织就了茧绸难以复制的魅力。 非遗的传承,是人的传承 潍坊茧绸历史源远流长,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份宝贵遗产,2014年,茧绸织造技艺被列入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身为传承人,孙海东比任何人都关注茧绸的保护与继承。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下创新发展?如何在工业化模式中保证原汁原味?如何实现产业链的进一步整合? “要做的事情太多。”30年前,孙海东进入丝绸行业,从此扎根于此。为了保护和传承茧绸技艺,他开设了工厂,拓展销售渠道,扩大产品线……“说到底,非遗的传承,其实就是人的传承。”在孙海东眼中,合格的传承人最应该具备的品质是耐心和悟性。因此,他带出来的徒弟,不仅需要精通每个工艺流程,掌握生产中的关键技艺,更重要的是对茧绸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人文情怀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自己独特的见解。“只有自己打从心底喜欢,才会有热情去投入到茧绸工作中,不仅要提高知识技能,更要加强文化自觉。”孙海东说。 此外,孙海东还积极与其他非遗文化如刺绣、木板年画联系,整合资源,制作特色茧绸产品;积极推进“茧绸进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孩子认识茧绸;与历史村庄联手,打造富有乡村意味的“传统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