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辉
有一个关于端午节的笑话,录于下: 老师问:“你最喜欢的诗人是谁?” 一同学答:“屈原”。 老师问为什么,他说:“因为屈原最有良心,别的诗人一死就留下一大堆诗给我们背,屈原一死,给我们留下好吃的粽子和三天端午假!” 全班静默三秒钟后,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哎,我说,先不要乱鼓掌了好不好?这位同学,你自己不好好学习语文和历史也就算了,干嘛闭着眼睛说瞎话儿呢!说瞎话儿也就罢了,还净想着吃粽子和放假! 你知不知道,端午节有好多个名字,其中一个名字就叫“诗人节”,咱中国有“诗人”这个物种,就是打屈原他老人家那里开头儿的。中国的第一本诗歌总集叫《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那是2000多年前我们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的诗歌总汇,但是所有的诗歌都没有写明作者。而与《诗经》齐名的一本书叫《离骚》,也是2000多年前的作品,它的作者叫屈原。 屈原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叫“骚体”。你知道中国文学有一个代名词叫“风骚”吗?它就是来源于诗经的《国风》与屈原的《离骚》。 人们之所以纪念屈原,不只是因为他人品好,还因为他学习好,作文好。知道《史记》上是怎么写屈原的吗?“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怎么做到“博闻强识”?这需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屈原写过大量作品,有《九歌》《九章》《离骚》《天问》等,留下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魂兮归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自打屈原死后,一到端午节就有诗人写诗纪念他,数都数不清。 如唐朝文秀写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宋朝苏轼写的《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竞成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明朝汤显祖写的《午日处州竞渡》:“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好了,这位同学,我多次强调,要学好语文,不能只想着吃!端午不只是眼前的粽子,还有诗和远方的诗人。这样吧,你把我刚才提到的诗都抄三遍,并分析屈原及他的作品风格。 下课铃响了?我听见了,我又不是聋子!我再讲最后一个问题,两分钟。 什么?端午节放几天假?你以为自己是北京考生吗?我们是山东学生,马上就要进入毕业班了,得面对现实,放三天假?呵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