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这边独好 |
——读吕民松战友新著《守望精神家园》有感 |
|
◎李良荣
恰逢世界读书日那天,我有幸拜读山东省委常委、山东省军区政委吕民松新著《守望精神家园——人与自然的厮磨散记》,锁定书房7天,静啃大作。前些日子,我回石岛老家陪伴89岁母亲20天,利用老人休息时间又将该书通读一遍。摘下花镜,掩卷凝思,缘何素不相识的中国散文学会会长王巨才欣然作序点赞,缘何新著刚刚面世便成为众多读者争相阅读的畅销书、枕边书?作为一名知根知底的昔日战友,我想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守望精神家园》晒出了踏石留印、负重前行的登山图。透过这部如诗如画的散文集,可以清晰俯瞰一张不畏艰险,奋力攀登的路线图,可以完整阅读一部从基层干部到将军的成长史。翻开第一版块,静读《山东第一个共产党员》时,让我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初与作者同在诸城县武装部供职的幸福时光。那时同在一个锅里摸勺子,同在一间办公室爬格子,相知相融,亲如兄弟。我至今忘不了作者当年身背水壶、挎包,骑着大金鹿自行车,在王尽美故乡这片热土上串乡走村采访的情景。有一次,作者白天采风,晚上“开夜车”写稿。因体力透支慢性胆囊炎发作,脸色蜡黄,汗水吧嗒吧嗒滴在稿纸上,他用左手紧捂右下腹,咬着牙瞪着眼,忍痛不下火线,我对这位拼命三郎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正是靠着这种精气神和工作业绩,作者调任潍坊军分区新闻干事的板凳还未坐热,便先后昂首跨进省军区和军区政治机关的大门。前些年,有人曾问吕民松:“从县武装部干事到军区组织部长全军罕见,你是怎么走过来的?”作者笑着说:“别人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我是一步四个脚印向前奔”。作者言行一致,坚持靠素质奠基,靠实干立身,诚实做人,认真做事,精心做文,赢得了党委首长的赞扬。《感天动地人间大爱》,见证了作者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铁军士官武文斌在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牺牲后,作者奉命率机关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以新闻工作者的敏锐慧眼和组织干部考察典型的厚实底蕴,挖掘了武文斌因劳累过度牺牲在抗震一线的先进事迹,展现了当地群众悼念烈士的悲壮场面和他父亲坚持父承子业继续救灾的动人壮举,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武文斌“抗震救灾英雄战士”荣誉称号。我连续读过三遍作者近万字的采访手记,读着读着,眼圈就发红了。我为“80后”士官的人生轨迹所感动,也被作者写出这样的采访文章所打动。没有忠诚于党、情系官兵的感情根基,没有不畏艰险、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没有笔耕不辍、精雕细刻的文字功底,绝对写不出这种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佳作来。作者以成功登山者的历练昭示人们: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只要踏石留印,负重前行,就能真正领略“一览众山小”的风光。 《守望精神家园》承载了崇尚读书、注重思考的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道“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带头倡导“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全国兴起了前所未有的全民读书热。但毋庸讳言,当前仍残存“读书冷”的死角。少数人痴迷金钱拜物教,张口闭口炫耀穿名牌、吃名食、喝名酒、开名车、游名胜景点,却羞于启齿去过几家书店,进过几次图书馆,读过几本名著,成为外秀内糟的“空壳人”。特别是少数年轻人乃至中老年人,在多元化新媒体中找不到“北”了,盲目“跟风”,成为一分钟不看微信就憋得慌的“低头族”“刷屏人”。长此以往,划累了手指,刷空了脑袋,“屏蔽”了心智。作者认真解读习近平指示精神,直面现实,切中时弊,做好“功课”,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聚焦领袖人物读书实践活动的闪光点,着眼实现强国强军的大目标,唱响用心读书的“中国好声音”。比如,《第一师范的记忆》,引领读者重回毛泽东“恰同学少年”刻苦求学的年代,探源一代伟人学问和才华的坚实根基,远离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功利化的“浅阅读”怪圈。《想起了毛泽东的“读书链”》这篇随笔,是作者2012年在中央党校进修时,舍弃“皇城根”下外出拜访的黄金时机,闭门谢客,写出的独具鲜活特色的力作,让读者读懂一代伟人酷爱读书、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必创新的“读书链”。《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诠释了习近平关于读书的重要论述,扩大领袖人物读书的示范效应,激活广大读者精心读书的内在动力。作者坚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新学风,将崇尚读书与注重思考有机结合,把学到的东西消化吸收,转化为实在管用的新成果。2007年作者去国防大学深造携带的3个大箱子中,备读的书籍整整装满两箱子。业余时间婉拒应酬,读书写作,出版了20余万字的新作《守望精神高地》,接连再版6次,荣获第七届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作为最近问世的姊妹篇,《守望精神家园》同是弥足珍贵的精神成果,是吕民松政委30多年来静心读书成果的融会贯通,是作者独立思考火花的厚积薄发。事实上,作者这种良好的自身形象,为读者提供了一部活生生的无字教科书。静静品读,你懂的。 《守望精神家园》展示了自己动手、笔耕不辍的精神亮点。潜读新著,顿感清新书香拂面而来。尽管题材有异,篇幅不一,但都像一缕缕轻柔的风,飘着一种独有的香香的味道,这种味道的名字叫做文品。记得当年血气方刚的作者曾坦陈心迹,最瞧不起那些“一把剪刀,一瓶浆糊”的文抄公。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当年的热血青年已成为共和国将军,现今可曾记得昔日铮言?纵观64篇文章的写作时间,便会欣喜发现,作者晋升将军之后所撰文章多达28篇,占总篇目的近一半。虽然作者的职务变了,但普通一兵的本色没有丢,性情中人的风骨没有变,自己动手的文风没有改。在这片业余时间精耕细作的“自留地”里,没有装腔作势的“假马列”,没有哗众取宠的“八股调”,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学生腔”,没有“秀才写字,首长签名”的“代劳品”。作者以其特有的执着和灵气,植根散文随笔创作这篇沃土,吃自己的苦,滴自己的汗,一个字一个字地从自己脑袋里往外“蹦”,一笔一划地用自己的心血写,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和特色,制作招人喜欢的“拿手菜”,打造拥有自主产权的“中华老字号”。比如,《谈人品官德修养》,是作者2014年撰写的近2万字新作,谈论的却是一个老话题。作者结合自己治军理政的切身感受,融合读书思考的全新成果,平等与官兵谈心聊天。既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讲好一听就懂的“大白话”、实在话,又史论结合,旁征博引多达49次,讲懂古今中外的“名言录”“经典话”,把老话题讲新,把大道理讲实,把“朋友圈”讲大。这样的文章,有滋有味有嚼头,咋能没有百读不厌的“回头客”?再如,作者在《命运需要自我调节》一文中写道:“如果说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周恩来则是党和国家的养护人。他硬是让各方面的压力、各种矛盾将自己压成了粉、挤成了油,润滑着党和国家这架大机器,维持它的正常运行。”这种独特的眼光、独到的语言,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让人过目不忘,刻骨铭心。此外,品读作者在《海之南随记》中对三角梅的拟人工笔细描,没有去过海南的我,心也跟着醉了。好的作品,竟能给人带来如此神奇的欢愉和美感。 吕民松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热能,铸就了一种自信、大气的人生品牌,构筑了一座风清气正的精神家园,向读者奉献了高品位的“精神食粮”。我想,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华夏儿女。将会掂出《守望精神家园》的“含金量”,品出这边风景独好的特有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