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辉
上下班的高峰时段,堵车是免不了的,即使在这么一个三线城市。 车外是马达的轰鸣,汽车的尾气,见缝插针地加塞,永远焦虑的人群…… 有时候想,大家这样疲于奔命,是在抢什么?好吧,你说是在抢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那么,我们抢到了一些时间,又用它做了什么? 每当这时候,我就想起陶渊明。一个1600年前的人。 他生活的年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候的马路上不堵车,陶渊明也不用每天一大早赶着去单位打卡,但是他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 为了谋生,他二十几岁就踏上仕途,说是做官,也没做上什么位高权重的职位,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任彭泽县令,因为不愿为了五斗米向小人折腰,仅干了80天就辞职了,留下一首《归去来兮辞》,之后归隐田园,种地写诗,直到去世。 陶渊明的人生,以现在的眼光看,实在平淡之极。他没有成功的事业,也没有傲人的财富,更没有传奇的爱情,甚至种田都种得一般,他甚至在子女教育问题上都不成功,五个儿子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 他性格安静,于是离开尘嚣;他“性本爱丘山”,于是,回到田园;他好读书,便常常废寝忘食;他爱写文章,就把生活过成诗。 他写了一篇《桃花源记》,于是,所有的中国人就有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梦想。 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是,采菊东篱下便成了大家最羡慕的生活。 他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于是,这就成了高士的品格。 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于是,大家知道了读书的最高境界……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1600年的时光里,几乎成为中国读书人的一个情结。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苏轼,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有109首“和陶诗”,说白了,就是陶渊明作品的读后感。要知道,陶渊明一生也就有一百二三十篇作品传世。 杜甫把他视为知己:“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李白谈起他,也是一脸的向往:“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还有离我们近一些的。 才华横溢的李清照,当年居于青州,把自己的住处叫做“归来堂”,给自己取名叫“易安居士”,那是因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审容膝之易安”的句子。 清代潍县的大收藏家陈介祺,在41岁时辞官归里,修建了万印楼,至今仍有遗址留存,当年万印楼的客厅里,挂着陈介祺自撰的对联:“曾种桃花不知魏晋,犹存松菊自谓羲皇”,那是因为他熟知并热爱陶渊明作品的每个字。 潍坊的一位老教师,现今耄耋之年的陈正宽先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昨非斋”,当时潍坊的一些文化人,如陈炳熙先生、刘督宽先生等常常在那里唱戏、聊天、作文。先生老了,但是陶渊明的“觉今是而昨非”那句话,却永远不会老。 陶渊明是如此地有魅力。苏轼评价这种魅力不衰的原因时说:“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或许,他一生中唯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跟随自己的心声,做回了他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