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来森
弦月,有上弦月下弦月之分。 上弦月,又谓之“新月”;下弦月,则谓之“缺月”或者“残月”。 张潮在其《幽梦影》中,有“新月恨其易沉,缺月恨其迟上”之语。他认为,“新月易沉,缺月迟上”,都难以让人尽赏“弦月”之美,故而,都是叫人遗憾的事情。 足见,张潮对“弦月”之喜欢。 确然。单是弦月的形状,就叫人喜欢。 弦月,月如弦,仿佛随手一拨,轻拢慢捻,一弯月亮,就能弹拨出美妙的乐音;特别是夏日里,那乐音,清凉如水,会在溽热中,平人之矜,释人之燥。说“月如钩,月如镰”也好;月如钩,那“钩”,一定曾“钩”起过闺门的珠帘,于是,一女子,“无言独上高楼”,对月,吹响了手中的长箫;箫声幽咽,声声都生情。月如镰,锃亮的镰刀,让人想到广阔的田野,让人想到五月的金黄,嗅到遥远的麦香,霍霍然,就想拿起那把“镰刀”,去收割丰收和希望。 “弦月”之美,美在何处?美在其意境之朦胧,其意趣之幽微。 一弯弦月,挂在天上,弯月的边缘,镶嵌着晕黄的光,不很明亮,却柔和如蛋糕,仿佛正散发着甜丝丝的香味。天上布满星星,弦月,成为了行走在星海中的一叶扁舟,摇摇曳曳,有一份婉约、飘逸之美。地面上,只是晕了一层昏黄的光,一切,都是淡淡的,浅浅的;万物,萧疏如素描,幽微似梦境。 这样的弦月之夜,宜闲步,宜清谈,更宜约会。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想来,那“月”,一定就是上弦月。这样的“月”,也才能在黄昏时,爬上柳梢头。清淡的月光,在柳梢上浮跃、闪烁,一些月光,透过柳枝间的缝隙,稀稀疏疏地洒到地面上,地面,便勾勒出一幅米家章法的风景。一对青年男女,就行走在这样的画面中,话语款款,情意绵绵,温软如夏日的风。月朦胧,鸟朦胧,人亦朦胧,男女之爱、之情,便在这朦胧中,徐徐地展开。最终,走向生命的幽深。 此景,甚美;此情,更美。 曾国藩认为,“花未全开,月未圆”,是人生的最佳状态——曾国藩赋予了“弦月”一份生命的哲理。芸芸众生,大多喜欢追求生命的圆满,而曾国藩偏偏在追求“月未圆”的生命状态;或许,他更明白“盈则亏”的道理,更懂得如何去“持盈保泰”。 而“月未圆”,则意味着一种向往,一种追求。 在不断地追求中,生命,方能彰显出它更伟大的意义。 于此看来,“弦月”之美,就不仅美在朦胧,美在幽微;还美在“缺失”,美在生命中的那一份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