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向阳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昌邑市围子镇志和韩家巷村志的编写工作。在走访和搜集资料编写的过程中,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对许多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处乡镇,一个村庄都应有自己的历史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许多东西要走向消失,村庄亦不例外。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着变化着。如果现在再不进行村庄历史的抢救、整理和记录,再不为我们的后人留下点什么,那就是等于犯罪。写好镇志和村志这也是我们和祖先“沟通”的好方法,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村里有位老先生说:留住乡愁,记下历史,传承根脉,不忘初心。这是对镇村志最好的诠释。在最近的这些日子里,我的心一直激动着,我仿佛看到了祖先们奔跑在潍河岸上那矫健的身影,仿佛听到了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厚重的足音,我们村的先人们为了防匪防水防盗,他们众志成城,围着村庄修起了圩墙。他们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谋献策,这种团结精神,很是需要今天的人们学习。 在我居住的村子的南面有一个村庄叫北金家口,在这个村子的北面有一处寺庙叫桃花庵。在我记事的时候,记得还有一幢两层小楼坐落在那里,当时庵里还住着几个尼姑。那时人们为什么叫它桃花庵不得而知,在今天,当我亲自考证这一件事时,才明白,人们为什么叫它桃花庵。 据传,在清代雍正年间,庵内有一尼姑才貌出众,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诗词歌赋样样能为,禅理宦风皆能通晓,行文高古意深,词章落笔有声。文人墨客多愿与其诗词唱和。她著写的《桃花诗笺》一百首甚为士人喜爱,争相传抄。至乾隆初年被宦家接走,后不知所踪,丘尼与信士为存思念,改庵名为“桃花庵”。当年有一句乡谚是:“从登州到济南,桃花庵前解心烦。”足见人们对它顶礼膜拜至极。 还有一个是打响场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我家的人和事,因为编写村志,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打响场。 据传民国年间,我村村民孙某开始经营皮铺,制作出售车马挽具,孙某注重产品质量,做的结实耐用,而且价格低廉,孙某又重诚信,童叟无欺,因此客户盈门,所做的产品远销潍坊烟台各地,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成为韩家巷村的富户。孙某为扩大皮铺的知名度,在麦收打场时,在场院用木板支起80厘米高,长宽各30米的高台,木板下挂十几个铜铃铛,然后用1米高的大碌碡打场,名曰“打响场”(是旧社会小麦脱粒的一种方法,这样打场麦粒可以从木板缝落下,省了扬场的麻烦)。双马拉着大碌碡打场,铜铃铛震动发出清脆悠长的铃声,铃声传出三里之遥,十里八方的人们前来观看,赞叹不已,成为当时的一大奇闻趣事。 我居住的韩家巷村是一个美丽的村庄,它坐落在潍河岸边围子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繁衍,生息,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文明,流传在这块土地上的许许多多的故事,就是这精神文明的瑰宝。在这些故事中,寄托着他们的理想,寄托着他们的希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的淳朴和善良。有的确有其人其事,流传久了便成了今天的掌故,有的虽然没有其人其事,但故事中却充满了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有的故事弘扬了真善美,有的故事鞭挞假丑恶,这些故事就成为今天人们的精神食粮。希望这些传说能为今天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发一份热,增一点光。愿今天的写志工作,能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