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振东
清明前后,阳光明媚,草色青青,正适合人们走到户外,踏青、放飞风筝。正如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记得小时候,母亲先用芦苇杆或高粱秸,扎制一个十字型的框架,将做衣服剩余的略厚一点的纸,用剪刀剪出一个外形,再用浆糊糊在事先做好的框架上,在十字的中心系上一根长长的麻绳,就制作成了一只简易的风筝了。在河沟上崖的田地里,在小河旁的干道上,甚至在打粮食的场院里,都是我跟小伙伴们放风筝的好去处。仰望蓝天,全神贯注,心里常想:不知嫦娥姐姐,看到了我放的风筝没有?深邃奥秘的太空,令人神往的苍穹,给我留下无尽的遐思,只有儿时放风筝的季节,才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1986年,我们作为潍坊籍的卫生防疫专业的实习生,在市卫生防疫站实习,期间我们第一次登上了鸢飞大酒店,那会儿还没有正式商用。记得是24层高吧,同学们兴高采烈,都为咱们潍坊当时有如此标准化建设的高规格酒店而感到欣慰,尤其对“鸢”字,也是首次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来经过学习才知道,鸢是古时候一种凶猛的大鸟,外形同鹰。当时就想,鸢飞大酒店不就是咱潍坊直插天空中的一只展翅待飞的苍鹰吗?可谓形神兼备,匠心独运。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鸢都的决策者,围绕风筝同经济贸易、社会生活等方面相结合,并做大、做强了这台盛典。潍坊国际风筝会、鲁台经贸洽谈会等一系列盛会,如今已经誉满全球,吸引五湖四海的朋友前来赴约。潍坊人凭借一张张小小的风筝,汇聚五大洲、四大洋的商客共商发展大计。真乃风筝搭台,经济唱戏,共圆中国梦。 一只风筝就是一张城市的名片,包含它的设计理念、图案文化、印染技术、环保低碳等方面。每年春天,每次回寿光老家,看到离潍坊不远的路旁,售卖风筝的店铺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人流,带走的是潍坊的发展见证,是对潍坊的美好印记,是对咱潍坊的啧啧称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