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理论
 
标题导航
建设文化名市需坚持的几个原则
抢抓信息化机遇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打造文化名市
科学宣传推介是打造文化名市的重要途径
2017年11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设文化名市需坚持的几个原则



  ◎董伟

  潍坊文化名市建设已经全面铺开,并且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走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着力打造文化名市应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几个原则,这是保证文化名市建设科学性、长效性以及可持续性的需要。
  首先,文化名市建设要放到整个中华文化甚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谋划。这可以体现为三个角度。从全球的角度讲,文化名市建设是对全球化的顺应。全球化对文化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发展了一种共性,使得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另一方面,这种全球化反而使人的寻根意识增强,人们不愿意被同化,要通过自身文化来加强自我认同,潍坊文化名市的提出,正是中华文化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同时,潍坊文化也要融入这种全球化。潍坊文化要想成为世界文化的一分子,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文化的独特性,正所谓只有真正是潍坊(特有)的,它才可能是世界的,就如,地理文化东镇沂山,人文文化莫言在想像中创造出的高密东北乡。从中华文化的角度讲,这是对文化自信的实践,是对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和近一个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的现代文化在一个地方上的凝结。从全省的角度讲,它是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齐鲁文化、东夷文化的再造与新生。
  其次,要依托科学的总体规划。文化名市的建设和管理水平,首先取决于规划。为推动文化名市建设,潍坊市制定了《潍坊市建设“文化名市”五年规划》和《潍坊市建设“文化名市”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打造潍坊文化名市品牌为统领,全面实施“1135”战略,即围绕文化名市建设的1个总体目标,全力打造“文化善地·大成潍坊”1个城市文化主体品牌,实施基础性、产业性、标志性3大系统工程,突出品牌塑造、系统工程、战略传播、机制创新、标准建设5个着力点。《规划》和《行动计划》的提出,使得文化名市建设有了完整的思路,明确的目标。
  第三,坚持合理布局、重点带动战略。一方面,文化之“名”要有广泛性,体现不同地域、部门、行业对自己历史文化精神的继承与创新,就如推出特色村镇、文化街区、文化馆群、单位院落文化、非遗文化等等。但是,“名”文化不可能遍地开花,而只能是品牌的带动与整合。品牌的内涵要高远与丰富,就如潍坊文化名市的主体品牌“文化善地·大成潍坊”,更重要的是文化品牌要体现广泛的可接受性、文化精神的凝聚性与可持续性。为什么泰山文化、北京故宫文化会成为品牌,就是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具有广泛的容纳性,这也是中国画都、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品牌的价值所在,也是东镇文化、高密东北乡文化具有潜力的因由所在。
  第四,坚持政府主导、人民主体原则。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表征,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就是每个人的生活,所以文化建设要以人为出发点,又以人为目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全民行动,都强调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文化名市建设既然关切每个人,就需要调动每一位市民的积极性从而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就需要把目标、任务具体化到每个人的生活、需要、发展与成长,就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第五,通过文化名市建设提升生活品质、文明素质。文化名市建设就是民生建设,文化建设要建构老百姓的生活。文化的影响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就如,器物文化与艺术丰富老百姓的生活,扩展老百姓生活的边界;价值观文化塑造老百姓的人格,提升老百姓的素质。对于器物文化和艺术来说,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不能抱残守缺。有些器物和艺术品可能很有历史的厚重,但是因为缺乏新形式,不能熔铸进新理念与运用新材料,就对当代人失去了一种吸引力。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介,要学会能够运用老百姓认同的语言去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来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如果不能让它们入脑入心,那它们就只是空洞的响亮名词。
  最后,要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文化具有内生自发性,无法人为拔高,不能拔苗助长。文化表现为三个层次,最基本的是核心价值观念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技术与制度的层次,最后是生活的层次。文化的内生自发性特别表现在第一和第三个层次。我们可以用设计时间表的方式来推动技术与制度的变化,却无法用计划来生产价值观和生活。这三个层次互为表里,共进共退,人为推进某一个层次只能造成文化的断层与内在紧张,欲速则不达。因此,文化建设、文化名市建设,首先就需要有正确的理念、整体的规划、渐进式的推进,这就需要以市委、市政府为统领,以国民教育体系和担负教育工作的部门为基础,以主管部门做协调,形成全民的文化自觉。 
                   (作者单位:潍坊市委党校)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