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承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号召,极大地增强了我们打造文化名市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一定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激发全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把市委提出的打造文化名市的目标要求、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如期实现我市文化发展主要指标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战略任务。 一是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打造文化名市的重大意义、基本思路和目标定位。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打造文化名市,旨在重塑城市的“根”和“魂”,织就潍坊文化靓丽名片,铸就潍坊文化新辉煌,打造潍坊发展新亮点。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挖掘沉淀深厚的潍坊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弘扬近代以来潍坊红色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先进文化,促进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向着支柱产业快速成长,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要;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经济科技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形成潍坊科学发展的文化支撑,从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有利于推进潍坊文化传播能力建设,讲好潍坊故事,向国内外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潍坊,增强潍坊在省内外的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 打造文化名市的思路和目标是以打造文化品牌为统领,内强文化实力,外树文化美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努力将潍坊打造成全国全省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使全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文化实力走在全国前列。这些思路和目标,立意高远,定位精准,接地气合市情,并与产业强市、活力城市、品质城市相互支撑、相互贯通、配套成龙。文化名市的打造,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健全等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我们必须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东风,进一步明确打造文化名市的重大意义、思路、目标,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为展现潍坊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出力献策。 二是实现打造文化名市的各项目标任务,重在督查落实、落地生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把“狠抓落实”作为党的一项执政本领,提出“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计划、规划、思路、举措再好,不付诸实施,也是水中月、镜中花。应当说,我市打造文化名市的文化资源等基本条件都已具备,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方法步骤、宣传推介等系统周详,“四个城市”建设动员大会也做了透彻地分析阐述。当前,要完成打造文化名市这场硬仗,最需要的就是以“钉钉子精神”,勇于逢山开路、攻坚克难,积极落实已经出台的各项战略部署。通过狠抓落实,把文化资源挖掘好、梳理好、整理好、开发好、利用好,把文化品牌策划好、培育好、打造好,在提升潍坊的知名度、美誉度上下功夫。 抓落实,就要抓好考核评估督察。我市已经出台了潍坊市《建设“文化名市”五年规划》和《建设“文化名市”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按照硬化标准、细化考核、量化评分的基本原则,围绕城市品牌塑造、系统工程推进、战略传播实施、工作机制创新、标准体系建设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与数据相统一,集中与常态相衔接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这就为引领、规范打造文化名市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同志讲得好,“要有时间表,一项一项抓落实,以多种形式督促检查,指导和帮助各地区各部门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打造文化名市,要有总体目标思路,但还必须分工负责、层层分解,抓好主体责任。通过督察,才能更有效地发现落实不力的问题。主要领导干部必须狠抓督察,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还要努力实施巡察监督、考核评价、双向激励等作风建设“七个机制”,以此保障打造文化名市各项目标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争当打造文化名市的促进派和实干家。打造文化名市,必须保持习近平同志强调的“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都当“剧中人”,不做旁观者。当前,文化名市的蓝图已经绘就,奋斗号角已经吹响,搭建重点馆群建设、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都需要扑下身子扎实肯干。没有春天的耕耘,就没有秋天的收获。我们都应当振奋精神,争当打造文化名市的促进派和实干家,让文化名市的宏伟蓝图在我们手中变为绚烂多姿的现实。 (作者单位:潍坊市委党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