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和坚守 母子共续风筝情 |
——聚焦潍坊风筝产业发展(五) |
|
□本报记者 谭黎明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诗人陆游的笔下风筝摇曳长空的生动情景清晰呈现。在潍坊天顺风筝厂的杨秀梅、张华刚母子心中,放风筝不仅是传统娱乐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更如同一种情节、一种信仰,丰富着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从在风筝厂的小学徒到潍坊知名风筝艺人,从骑着自行车去火车站卖风筝到成立风筝厂扩大店面,从串个草圈放风筝的孩童到全国各地参赛、忙风筝业务的时尚小伙儿,风雨三十年,杨秀梅、张华刚母子二人见证着潍坊风筝的繁荣和发展,也以自己的亲生经历续写着属于自己的风筝情。 创业初期 骑着自行车去火车站卖风筝 初冬的鸢都碧空如洗,来到杨家埠,几棵百年老槐,青砖白灰的院落,一排排,错落有致。沿街的一家店面天顺风筝厂看上去并不起眼,走进去,大大小小的风筝琳琅满目。一位老妇人坐在桌子前忙碌着,但见她一手拿工钳,一手捏丝竹,像变戏法一样,眨眼间,丝竹扎成了风筝骨架,有了飞鹰的模样…… 妇人名叫杨秀梅,是当年杨家埠风筝厂(现在的杨家埠大观园)第一批学做风筝的学员,1982年,16岁的杨秀梅来到这儿学习传统风筝轧制,夜以继日,三年出徒。“主要是因为喜欢,也是为了学门手艺糊口。” 创业初期,杨秀梅尝试着设计制作一些以观赏为主的微型风筝,晚上做好,第二天从寒亭骑着自行车把风筝送到潍坊火车站附近的商店去卖,“外地人来潍坊,都知道带个风筝回去,手工轧制的传统风筝可以说供不应求。”一段时间后,杨秀梅掘到了第一桶金,也让她看到了风筝的商机,坚定了她在风筝路上一直走下去的信念。 初具规模 在探索创新中发展壮大 杨秀梅一生爱做风筝,自己制作的传统风筝有上千只,设计种类有四五十种,这全是源于喜爱。随着杨秀梅风筝生意越做越红火,2002年,杨秀梅在杨家埠租下一间店面,有了自己的一家小门店。 儿子张华刚爱风筝完全来自母亲的言传身教。“从小母亲整日研究风筝,家里有风筝厂,一年到头都有赶制风筝的工人。”张华刚高中毕业后进入自家的风筝店帮忙,年轻的他总喜欢鼓捣点新玩意:造型抽象的龙、会唱歌的卡通风筝、会变形的变形金刚……至今在张华刚的房间里,还搁置着小时候突发奇想做的许多“半成品”。“母亲总是批评我不务正业,瞎搞乱搞,但我就是觉得好玩,喜欢尝试。”在张华刚的经营下,天顺风筝厂像潍坊很多风筝厂一样,在继承传统工艺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了制作工艺上的突破:一方面保留了传统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绘画手法,同时采用先进轻薄耐用的制作材料作筝面,使风筝容易放飞,且不易破损。有的风筝更是突破传统风筝模式,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先进材料制成无线风筝、夜光风筝、无框架软体风筝等。风筝不但在制作上进入了流水线式的大规模生产,造型设计也是千变万化,新颖别致,传递着时代旋律和现代气息。 融会贯通 在放风筝中寻找商机 无论儿时还是如今,张华刚跟同伴们一起放风筝的日子总是那样惬意:在草长莺飞,三五伙伴,带着自己的特色风筝,闻着泥土的气息,放着长长的线,看着远远的风筝,比着谁的更高、更远,你一言我一语,回味无穷。 从小喜欢风筝的张华刚如今是潍坊“放飞圈”里最年轻的一个。现在的他经常到全国各地布展、参加风筝节会,在十月份刚刚结束的台湾苗栗风筝节上,张华刚取得了六角风筝打斗比赛冠军的好成绩。“一年大概出门几十次,每次至少要两三天,其中很多客户都是在放风筝过程中谈成的。”张华刚说。 每年春天是风筝销售的旺季,张华刚整个季度都在外地,一方面承接着业务,在游乐园、景区,大型商场等地安装自己厂生产的地景风筝,吸引游客,增加节日的气氛;另一方面参加各地的风筝比赛,与世界各地放风筝的顶级高手对决,开阔眼界,选手之间相互学习,切磋技艺,融会贯通到自家风筝的设计中,参赛的同时,张华刚挖掘新客户,许多订单都是在风筝赛事上联系、谈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