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萍萍
天上风筝飞,地下风筝美。咱潍坊的风筝,让当地人自豪,让外地人赞美。潍坊风筝美在哪里?在于深厚的文化根基。 一年四季,尤其在清明节前后,风和日丽时,和风煦煦,大人孩子聚集在旷野或者广场,休闲乐哉地放着风筝。“花鸟鱼虫”“历史人物”在空中移动,放飞者的心情跟随舒展,大人孩子的脸上都绽开欢乐的笑颜。一幅幅画卷展开,“龙头蜈蚣”展神威,“雄鹰”“花蝴蝶”满天飞,“小燕子”“大蜻蜓”上下窜,胖娃娃伴着“鲤鱼跳龙门”“一百单八将”展显着水浒故事……这些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起飞灵活的各种风筝,不论是软翅的、硬翅的、串式的、板式的、筒式的,能够升得高,飞得远,功夫在于扎、糊、绘中的艺术高超,放飞中举力、拉力的技巧平衡。小小风筝漫天游,里边有木版年画的风采、剪纸艺术的展示、飞天人的智慧。技艺从风筝的鼻祖鲁班开始,一代又一代艺人不断创造改进,终让古老的中国文化在风筝中展现着美丽,演绎着多彩。 自古至今,风筝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早在汉朝,就把放风筝和风筝不同的优美造型图案铸制到“皇宫官造”的铜镜上,做为皇室贵族的高档用品。唐代磁州窑烧制的瓷枕也绘有“蜈蚣风筝”的图案。当今社会更是媒体和互联网的快餐时代,而书籍和物化类的文明更加备受关注。除了让风筝作为建筑标识,还可以加大力度让音乐制片人创作出关于风筝文化的歌曲,以美好的一面在民间广泛流传;还可以贯彻到学校,从学前幼儿园开始老师们就教导小朋友,以绘画,讲故事的方式普及风筝的历史与今天。比如本人所在的潍城湖景小学,就把有关风筝常识纳入校本课程,非常受孩子们喜欢。“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因为将来的使命终将要落在他们的双肩之上,我个人觉得培养文化接班人,加强少年对于风筝文化的认知将是重中之重。 风筝不仅是精神世界的象征,还对强身健体有着现实功效。曹雪芹关于风筝的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有首歌谣写道:“天际频传征鼓乐,云端隐闻丝竹声。花雨阵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宫。”可见当时风筝工艺之精绝。放风筝不但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增强抵抗力,还可以调整视力,醒脑明目,最重要的是可以缓解颈椎病。“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让我们放飞心爱的风筝,释放郁结的愁绪,吐纳清新的空气,把自己放飞成一只凭风飘摇的风筝,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