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记忆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国内国际
 
标题导航
潍坊建市初期的难忘岁月
时刻以患者需求为己任
为重症而忘我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2018年05月2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建市初期的难忘岁月
  ◤1950年夏天,新成立的市交通队民警在胜利街与和平路路口(现百货大楼东南)执勤,以指挥棒方式指挥交通。
  ◥秘密护送烈士亲人回潍坊



  潍坊是华东地区最早解放的城市之一,也是战后接受改造的试点城市。潍坊特别市成立后,市委、市政府对城区秩序治理尤为重视,先后成立了交通队、消防队、基干民兵排等组织机构,经过数月卓有成效的治理,城乡人民生活步入了正常轨道,潍坊市内大街小巷内充满了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景象。
成立潍坊首支消防队、交通队
  潍坊解放后,原国民党统治时期消防队大部分成员被直接接管。鉴于消防工作的重要性,不久又补充了一部分先进青年作为骨干。1948年6月份,潍坊特别市第一支消防队正式成立,共有33名消防干警,主要负责市区消防工作,当时消防器材奇缺,全队仅有一台破旧的水罐车和一台人力压水机,再就是用消防桶、铁锨等工具。
  潍坊特别市政府对消防工作非常重视,经常组织消防队在城区主要地段进行消防演习。并在物资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给予人员资金等各方面支持。在这支新组建的消防队的指导和带领下,市区各大厂矿、企业、机关、学校也积极响应,相继组建了群众性的消防队伍,防患于未然的防灾意识普遍增强。经过几年血与火的磨练,这些由群众组成的消防队伍逐步走上了正轨,尤其是工矿、企业消防队,在“四防”(防火、防盗、防特、防自然灾害事故)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了解决城区交通混乱问题,1948年11月,潍坊特别市政府颁布实施《潍坊市交通细则》,潍坊公安局第一支交通队也随之成立。全队在编民警56人,主要任务是在城区主道路口设置固定岗位,指挥引导车辆,梳理交通和处结交通事故。1960年7月,又增编交通民警30名,其中女民警12名。同时增设自行车管理业务,对现有自行车进行登记、发放牌照。1963年2月,市政府又颁布了新修订的《潍坊市区交通管理实施细则》。
  潍坊特别市政府还十分注重对厂矿、企业的管理。除了派出专门工作组到厂矿企业进行生产恢复,重建工厂之外,还加强了治安保卫和工厂治安秩序管理。1949年11月,潍坊大华机械厂职工基干民兵排正式成立。经过集训,他们学会了持枪、射击、枪械管理和运用的基本方法。当时厂领导从职工中挑选了政治可靠、责任心强,有一定治安联防知识的青年职工30名,配备了枪支、子弹,昼夜保护厂内的财产和治安秩序。有一天,基干民兵们训练回厂,在厂长办公室门前留下了宝贵的照片。前排七名民兵分别手持三八大盖、四鼻捷克枪和马大盖子枪,所有人均身披子弹袋,衣着整齐,显得格外精神。
  建国之后,潍坊城区开展了首次户政管理,目的是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各类犯罪,巩固新生政权,为国家经济建设规划提供人口方面重要依据。同时方便群众,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有序流动,为群众生产和日常生活提供有利条件。居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纷纷到辖区派出所进行户口登记。

护送烈士亲人回潍坊
  1948年深秋,在市政府召开的农村土改工作会议上,姚仲明市长收到新任市公安局局长黄赤波递交的一份《关于妥善安置烈士遗属的建议》的请示报告。报告上说,“一、能否给那些英烈包括解放潍县时牺牲的指战员们建造陵园收埋忠骨,并为其树碑立传,让子孙后代永志不忘,让革命精神代代传承。二、去年夏天,在国民党重点进攻胶东之前转移到外地去的部分干部、荣列家属仍然在那里过着流离的生活,据前去探望的交通员说,少数患病人员在生活上有一定困难。庄龙甲和王全斌同志的亲人还没有安置回来,据说是政府最近接收和新修建了部分房屋,能否把病、老、残疾烈属接回妥善安置,倘若英烈们九泉有知,定感欣慰。此意当否,请斟酌。”姚市长在报告首页上签了批语:此建议很好,照章办理。
  根据名单和地址,黄赤波局长当即找来保警大队长刘汉民,还有当初负责联络分散转移的老交通员,就人员车辆、行驶路线、所需物品都一一进行了布置。这次任务是去胶东某地接中共潍县县委创始人庄龙甲烈士和中共高密县委书记王全斌等同志的亲人。经过一系列布置,次日拂晓,二十多名武装民警登车出发。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驶,汽车停到一个空阔的村头。刘汉民嘱咐众民警下车警戒,他提了一个包袱走进一处用篱笆墙围起来的小院,院子正北是四间旧草房,房东听到有人进门,他出门与交通员一打照面就笑了,连声说“自己人来了”。大家进屋后,在里间的炕上见到了一位朴素慈祥的老人,见到家乡来人,老人眼中顿时闪烁着泪光。刘汉民向老人述说了潍坊的变化和此番来意,又从包袱里拿出新衣服让老人换上,她高兴的连声道谢。老人来到院子里,随行记者让老人站到汽车前,端起相机,为老人和战士们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当天,刘汉民带队,汽车悄悄穿越两段常有土匪散兵出没的“游击区”,将老人平安接回了潍坊。

大批干部南下接管上海
  1948年春,解放战争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正像毛泽东主席说的那样,“全国解放要比我们预想的来的要早……”根据中央预案,从3月初开始,昌潍特区、潍坊市、滨北地委就以部分干部和学生组成了南下干部第三支队,由赵毓华(时任中共昌潍特区书记)出任司令员,王尧山出任政治委员。
  1948年12月,华东局在山东益都县弥河区的闵庄,召开了各区主要领导人会议。会议议题是贯彻执行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决议,一是尽快部署抽调干部成建制随军南下,二是研究大军渡江作战后华东局所属各区党委的组织安排问题。同时,昌潍特区组建了华东局首批南下干部大队,并部署到华东局党校益都县(今潍坊青州市)王岗村一带。1949年1月中旬,华东局党校在益都县王岗村举行了南下干部短期培训,之后南下干部从王岗村出发,踏上了南下征途。
  1949年5月,在华东局和陈毅、曾山的直接领导下,上海正式接管。其中,有以曾山、许涤新、刘少文为首的财经战线队伍,以梁国斌、李士英(时任昌潍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胡立教、杨帆为首的公安战线队伍,共计5000人。还有从山东昌潍、潍坊、渤海、滨北抽调的700名干部,组成3个大队、10个中队,分别接管上海郊区10个区。赵毓华带领2个大队所属的5个中队跟随华东局机关行动。
  5月26日,由潍坊特别市委副书记李研吾,常委、秘书长李波带领的294名优秀干部,随军渡江到达上海,接管了杨思、高桥、新市三个区和上海市公安局。这批优秀干部早在2月26日就从特别市委抽调出来,经过集中培训之后来到江南,从此度过了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激情岁月。
          本报记者薛静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友情链接:潍坊妇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