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晓强 “多亏了宣传部和工作组,今年麦子熟了以后,联系农机部门、雷沃重工和峡山忠信农机合作社,专门安排机械为全村1600多亩小麦进行收割,每亩比市场价格低30元,让村民省了不少钱。这样的好事已经连续办了两年。”峡山区太保庄街道西老村村民马世启告诉记者。老马说的事,是市委宣传部驻村工作的一个缩影。 去年3月17日,工作组来到西老村。这个村庄不大,现有人口766人,属于峡山区的移民安置村。驻村以后,工作组以“抓党建促脱贫”为第一要务,深入调研,吃透村情,研究扶贫工作方案,并争取各方力量支持。截至目前,已投入扶贫资金400余万元,协调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等20多家部门、单位参与了扶贫工作。 农村要发展,关键在干部。西老村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是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工作组把抓班子带队伍放在首位,着眼于充实力量、推动年轻化,进驻第一年就发展了1名入党积极分子,并通过“两委”换届充实了1名年轻干部担任村委副主任,提高了班子的工作能力。针对党建制度不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完善了党员学习日、民主议事日等工作制度,雷打不动抓落实,学党章、读文件、议村务,并组织党员外出考察,开阔眼界,推动了党员学习、民主议事和党务公开的规范化和常态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增强了,村党支部成为工作组抓扶贫工作的“牛鼻子”。 村集体有钱,村干部腰杆就硬。而工作组进驻时,西老村村集体每年只有1万多元的承包地收入,“缺米下锅”成为制约村内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工作组对症实治,确定了产业扶贫的路子,多方筹资参与了峡山区优渥有机农业生态大棚建设和黑木耳产业综合体建设,既学到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招,又保证了村集体每年4万元的稳定收入。针对农村产业特点,综合考虑风险收益,在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代表意见后,在村内建设了40KW光伏发电项目,又为村集体增加了近4万元的收入。村集体收入增加了,实现了为现有4户贫困户托底脱贫,村干部开展工作也有了底气。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全村老百姓的期盼。针对该村出行条件差,以及干旱缺水导致农业生产收入低的实际情况,工作组争取了土地整理、移民、果园精准扶贫等项目,投入资金280余万元,硬化道路3.2公里,整修标准化排水沟1.4公里,土沟1公里,新打机井3眼、大口井1眼,新建蓄水池1座、桥涵1座,连接PVC灌溉管道1005米,安装太阳能路灯77盏。村民出行方便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一去不返,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乡村文明体现在老百姓的精神状态。缺场地、缺载体、缺设施,让乡村文明建设成为村级事业发展的短板。为此,工作组联系了市级设计单位,规划建设了村级文化综合服务中心,设置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功能区,通过“化缘”配备了30台笔记本电脑、桌椅及图书,建设了移风易俗宣传栏。同时因地制宜,利用回填废弃大湾,新建硬化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健身广场,安装了篮球架和健身器材,并组建了乡村锣鼓队,配置锣鼓、扇子、服装,联系了公益电影、京剧演出等优秀文化产品进村,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村里群众性文化活动又活跃起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