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佃花
最近追电视剧,看到京剧《沙家浜》智斗这部戏,勾起了我对家乡土台子戏的回忆。 我老家是诸城市东疃村,解放前是个佃户村,贫穷落后,全村没几个识字的。解放后,村长和书记克服重重困难,从外地聘请老师,建起了我村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小学。为了文化振兴,村里成立了三十多人的戏班子,由村里的赤脚医生当团长。每年秋收后,这个队伍全部集中到大队排戏,主要排唱诸城茂腔(也叫九股子戏),“四清”后,歌剧《三世仇》《白毛女》等京剧样板戏也都能唱。 排一冬天的戏,为的是来年正月在村里唱大戏,演戏的台子很简陋,用四根火木棍竖在地里,离地半米扎上台子,周围用砖垒好,上面铺上木板,后面用席挡起来,这就有了前后台之分,学校的教室就是演员化妆、休息的地方。演戏用的用品、服装等,全是到潍坊戏剧用品店买的,档次很高。 村里年年正月初三开始唱大戏,一般持续六天。每当锣鼓家什一响,老婆孩子都拿着板凳往外跑,早去占地方,戏台子周围人山人海,除本村以外,周边村里也有很多来看戏的。 我们村的戏班子,在周边十里八乡颇有名气。有一年春节后,公社里召开万人大会,动员春耕春种,为了活跃会场,点名让我村戏班子上台唱,一段《红灯记》李奶奶选段,震惊全场。 那时文化活动不多,过年听戏是全村老少爷们的一道“大餐”。锣鼓一敲,二胡、板胡、唢呐一响,乐声震耳,人声鼎沸,演员一闪亮登场,就会报以热烈的掌声,男女老少盯着戏台子,跟随角色的喜、怒、哀、乐互动。 小时候的我,也是一个小戏迷,为占个好地方中午饭都顾不上吃。由于多年的熏陶,六十多年过去,对诸城茂腔仍情有独钟,高兴时也会哼上几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