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璩存峰
老家邻村有一个全国文明村,叫松兴屯村,位于高密市阚家镇。现在这个村,每家每户都住着单门独院的二层小楼。村子西边是一个健身公园,假山湖水、亭台楼阁、吊桥拱桥、鸟语花香。一帮吹拉弹唱、自得其乐的老人,装点着此地的日月晨昏。高科技蔬菜、葡萄种植园和展销大厅,每天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客商。 这样的文明村,是乡村振兴战略、城镇化建设的样板,它已不是个例,甚至也不再是少数。因为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这样一个伟大叙事场景里面,全国普普通通的村落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时代变迁。 我的老家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行政自然村,我见证了它从贫弱走向富裕的光阴。从少小立志出乡关,到现在渴望回归家园,虽然其中含有叶落归根的文化情愫,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是吸引游子返乡的重要原因。 村外一条水泥路是联系乡村与外部世界的脉络。村口电线杆上方一盏不停闪烁的黄灯、一块减速慢行的指示牌,提醒着过往车辆文明通行。村口还有绿色的环保箱,保障着村子的环境卫生。路面硬化,四通八达;街边轿车,随处可见。新建房屋宽敞明亮,统一规划,横成线,竖成行,房子与院落的外墙统一刷成米黄色,下面是近一米高的赭褐色墙裙。房前屋后,栽种着缤纷的花朵,即便是在深秋、初冬,林花谢了,还有菊红。 父亲、母亲在老家的日子不算是最富裕的。两人的生活,一个冰箱不够用了,于是又买了冰柜。一年四季,肉蛋奶、水产品不断供,保鲜。夏季空调,冬季暖气,室内四季如春。闲暇之余,父亲还侍弄花草,将他的得意之作,在朋友圈里传播。 起初用脚步丈量,现在用电动轿车走访。庭院、村落、十里八村,熟悉的地方没有了风景,父亲就和朋友经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他们的足迹遍及县域的母亲河,用闲情逸致作钓钩,看垂柳习习,看水光涟漪。之后,父亲就把钓来的鱼分给左邻右舍,共同分享他们垂钓的喜悦。 兄弟三人,父亲把二弟留在了身边。二弟当初是否情愿已不可考,在经历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锻炼之后,小日子也风生水起。感谢改革开放,外资、外企走进了街道、社区和乡镇,藉此,像二弟一样的无数青年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宿命,有了与祖辈“靠天吃饭”不一样的人生体验。二弟在村里盖起了第一座二层小楼,买了两辆车。 曾经历过吃不上饭、上不起学的困难时期,曾经历过手脚被冻出冻疮、留下疤痕的学校生活……乌云散去,历史掀过了这沉重的一页。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我,已走过半个世纪。我深刻地认识到:整体脱贫,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不是一条抽象的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口号,而是一条实实在在的乡土中国吃上饭、吃饱饭、吃好饭的文明探索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