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武文
鲁中古城青州有一村,青山绿水,物产丰饶。秋天一来,漫山遍野红彤彤的柿子,各种山果,鸟兽隐藏其中,即使大雪淹没了群山,娇艳欲滴的果实依旧静静隐卧在白雪之下,等待着以清凉甘甜的滋味沁人心脾。 这个村子叫长秋。真正的长秋,硕果累累的长秋。 长秋村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过了几百年,却让日本人的一声炮响打破了宁静。 从鬼子进驻青州城至故事发生已经整整四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为艰苦的阶段。人祸偏遇天灾,1942年炎热的夏末,一场小雪般的霜冻一夜之间覆盖了古城甚至整个华北地区的山村乡野,刚刚开花的高粱、谷子都被冻死,正在疯长的瓜果被冻坏。长秋村的山果也被冻落,偶尔几个残留的幸存者,色泽干黄,萎缩苦涩。 那是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饥荒,后来有人用电影的形式做了再现。鬼子更是加紧了军粮的盘剥,并趁机向我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掠夺蚕食。 这一年的10月,大批鬼子伪军迅速向长秋村一带集结——他们在偷偷传递着一个消息:在长秋发现了八路军鲁中军区指挥部! 沿途的抗日组织,虽然没有得到战斗命令,但是看到匆匆行军的日伪军,却都不约而同地设伏阻击。围点打援是我军的传统战术,但那时候通讯不发达,并不知道这批敌人是去围剿我方人员的。 可也正因为友军的阻击,使得长秋村我方人员得以迅速撤离到离此不远的马鞍山上。 其实是敌人的情报有误,他们所遭遇的顽强抵抗并不是什么鲁中军区指挥部,只不过是青州抗日领导人冯毅之的父亲冯旭臣和他的妻子、妹妹、孩子和一些在他们家养伤的伤员们。 冯旭臣是益都县参议院院长,老先生忠心爱国,积极参与筹建抗日组织,为抗日募捐筹款,并且把自己的几个孩子都送进了抗日队伍。 冯旭臣等人虽然侥幸逃出长秋村,敌人却如同疯狗一般紧咬住不放,一直尾随到马鞍山下。马鞍山两山相连,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条如同天梯一样的小路上山。山上只有一个班的八路军战士和二十几名伤员,其中115师某部副团长王凤麟因为身负重伤也在此养伤,他带领战友们阶梯队形布防,奋力抵抗。 敌人发动几次进攻都未攻下,反倒是损失惨重。于是围而不攻,请求援军支援。鬼子汉奸继续从附近驻地到此集结,沿途同样遭到多次打击,可是他们并不恋战,只想到马鞍山上捉住八路军大干部。 因为灾荒,粮食奇缺,山上本来存粮就不多,又连续几天战斗,战士伤员不能饮水,战斗力低落。 冯旭臣老先生身赴战斗一线,没有武器,就用石头打击敌人。他的儿媳、女儿也同样跟着父亲战斗。女儿被敌人步枪射中,壮烈牺牲,冯旭臣擦干眼泪,鼓励孩子们继续战斗。 战士们看到冯旭臣一家的精神,群情激奋,战斗力倍增。敌人发动数次进攻都未成功。 不久,敌军援军来到,并且用重武器和飞机不停对整个山顶进行席卷式轰炸。山顶树木、房屋都被炸平,修的工事也被夷为平地。把持要塞的战士一个个牺牲,山上枪支弹药也已经用尽。到了真正弹尽粮绝的时刻。 冯旭臣看看战士们大都牺牲,就亲自守住要塞,用石头砸击上山的敌人。 敌人开始喊话:“皇军说了,只要投降,治伤发钱,给粮给肉,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冯旭臣转身对孩子们说:“倭寇侵我中华,杀人放火,夺我财物。孩子们我对不起你们,我们只有为国尽忠了!我们是为民族大义而死,重于泰山。” 儿媳孙玉兰说:“爹,你放心,我们死得其所,孩子们不会怪我们的……”说完背着一个孩子抱着一个孩子,手里拉着一个,纵身跳下悬崖。 几个重伤员和家属也纷纷说:“为国而死,誓死不当俘虏,不给祖国抹黑!”跟着孙玉兰跳下悬崖。 此时敌人已经攀上悬崖,刺刀就伸到了冯旭臣面前,双腿被炸飞的王凤麟团长从昏迷中醒来,集聚最后的力气纵身而出,迎着敌人的刺刀扑过去……刺刀扎进王凤麟身体,敌人也同王凤麟一块飞下山崖。 山路狭窄,敌人一个个冲上来,冯旭臣连身边的石头也摸不到了,同时身负重伤,血流不止,他用自己的身体做武器,找好角度,纵身跃下,一个挨一个往上攀爬的敌人被一个接一个砸下去…… 敌人攻上马鞍山,只看到被烧成焦土的山顶,不要说八路军干部,甚至连一个活着的东西都没见到,树木野草都被烧成了枯枝败叶。 敌人集聚了数千人,冯毅之和战友虽然赶到了不远的山头,却不能相救,眼看着六位亲人壮烈殉国,忍不住泪如雨下。 连续多日,亲人的音容相貌在眼前挥之不去,他写了一首字字泣血的《家人》怀念: 我不信人死有鬼魂, 形影总是缠绕着我的心, 吃饭睡觉行军 老是想着死者的声音…… 1946年5月,鲁中行署赠予冯旭臣后人“一门忠烈”横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