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发展需求 深化“四个保障” |
我市持续推进法治营商环境再优化 |
|
|
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宋树云)今年以来,潍坊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争创全省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抓手,紧紧围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目标,高点定位、精准发力,深化“四个保障”,持续推进法治营商环境再优化,取得显著成效。 聚焦法规制度供给,深化营商环境政策保障。发挥立法引领作用。围绕畅通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解决问题渠道,推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立法。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具有立法性质的《关于开放公共场所限时免费供市民停车的决定》,免费开放公共停车泊位52万余个。始终坚持依法决策。严格落实《潍坊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制定《政府常务会议议题合法性审核程序规定》,创新推行市民代表、政府法律顾问常态化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实现政府决策合法性审核100%全覆盖。今年以来,99件重大行政决策和政府常务会议议题全部经过合法性审核,有效杜绝了违反公平竞争、损害营商环境政策的出台。创新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为主动解决企业诉求“反映难”“解决难”的问题,在全市推行服务企业专员制度,组织市、县、镇三级1.5万多名干部,联系服务1.9万多家企业、1685个项目,建设全市统一的“潍企通”服务企业发展智慧管理平台,累计解决涉企难题3.45万余件,解决率97.5%。 聚焦增强市场活力,深化营商环境执法保障。执法体制改革集中统一。围绕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市级推行部门领域内一支队伍执法;县级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实行“局队合一”;镇(街道)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行政执法实现智能监督。在全省创新制定《全面推进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标准》,“互联网+监管”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权力网络运行系统在全省率先上线运行,极大提高了行政执法监督效能,被司法部确定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联系点。包容审慎监管持续扩容。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不断扩大联合抽查事项范围,纳入清单的联合抽查事项由19项增加到141项,本年度抽查事项由51项增加至103项,抽查入库检查对象达150万户、执法人员7280人,全面提升了监管效能。深入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梳理审核实行告知承诺证明事项302项,实现清单之外无证明,企业群众办事效率显著提升。 聚焦公正文明司法,深化营商环境司法保障。深化速裁机制改革。完善办理破产机制,健全破产案件“简易程序快速审”模式,审结破产案件59件,促进“僵尸企业”快速出清。全市速裁团队增配到76个,持续推进速裁团队实质化运行,严格落实速裁团队办案数量、办案期限等要求,最大限度将“速”的优势发挥出来。全市法院速裁案件结案2.5万余件,占民商事案件的38.3%;速裁案件平均办案天数38.2天,同比缩短2.7天。全力做好社会面治安防控。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三联”工作机制,推动派出所所长、社区民警进同级领导班子,深化落实“1+2+N”“一村一警务助理”工作模式,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实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强化行政争议审前和解工作,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今年以来,全市法院审结一审行政诉讼案件826件,全市行政审前和解中心成功化解纠纷128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为98.5%。常态化开展集中执行活动,每月组织一次全市范围内涉民生、涉金融、涉土地等集中行动,强化震慑、扩大声势,全力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 聚焦服务质效提升,深化营商环境法律服务保障。推行“企业法律管家”机制。成立法律服务团207个,全市2067名律师成为市服务企业专员制度确定的重点企业的“法律管家”。目前包靠企业1.3万余家,围绕60个体检项目,提供法律服务6100余件次。打造便捷公共法律服务。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成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4个,省级示范中心7处,建立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133个,为3350余个村(社区)聘请法律顾问1091名,实现了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在为中小企业和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擦亮法治宣传教育品牌。在全国率先将普法责任制拓展为“谁执法谁普法”“谁管理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实现了普法责任主体全覆盖,做法被《法治日报》刊发推广。制定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塑造“鸢都特色”宣传品牌,群众法治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