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潍水岸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关注
 
标题导航
明宣德款青花碗: 青花翘楚 大明“宫瓷”
乐道院“三张”迎解放◎邹丰强
我和《人民日报》的半生缘
家乡的三孔石拱桥
2022年01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宣德款青花碗: 青花翘楚 大明“宫瓷”
  明宣德款青花碗。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伟 文/图
  瓷器,曾为中国这个善于创造并深赋美感的国度所独有,它对中国影响深远。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元素、中华民族传承千载的文化生态,瓷器承载了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气质和诗意情韵,也在人们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和情节。
  在历史上,很多朝代都设有专烧宫廷用器的窑厂——官窑,中国瓷器也因此烙下了深深的“皇家”印记。明清时代的官窑更是将中国瓷器发展推向顶峰,诸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明宣德款青花碗便是这一时期的官窑作品。
刻意求精的稀世珍品
  明宣德款青花碗是在1975年诸城市政府招待所基建施工时出土的。经过专家鉴定,该碗为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青花串枝牡丹纹大碗。这只碗高10.6厘米,口径29.7厘米,足径12.5厘米,胎厚0.8至1厘米,方唇、敞口、浅腹、圈足。这种碗形,也称“骰碗”,顾名思义,即是宫廷中进行赌局游戏时掷骰子所用之碗,亦可在乡宴时盛饭菜之用,因其形硕大,故俗称“海碗”。
  据诸城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御窑亦称官窑,是我国古代专门为皇室烧造瓷器的官办窑厂。御窑产品,一般都题年款印记,专作皇室宫廷日常用品,或供朝廷对内对外的赏赐和交换的需要,决不能作为商品在社会上流通。因此,对御窑产品的质量要求极严,以“不计之本,刻意求精”为宗旨。凡御窑产品都极为精湛,但因专为宫廷垄断,所以民间极难见到。
  这只官窑生产的海碗造型浑厚古朴,釉质肥厚滋润。口沿下绘二道弦纹,圈足外饰一周花朵,脚处绘仰莲瓣纹,腹外壁绘盛开的串枝牡丹。口沿外则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横款。青花纹饰均用进口的“苏泥勃青”(亦称苏麻离青)钴料绘成,色泽厚重深沉,绚丽鲜艳。宣德官瓷青花器,国内外存世极少,堪称稀世珍品。

高温中锻造的瓷文化
  每一件堪称上品的官窑瓷器,背后都是复杂精细的烧制过程。据史料记载,像明宣德款青花碗这样的器物,烧制工序细分起来能达到几十种之多。从炼泥、拉坯,到上釉、彩绘、烧制,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而高温烧制是其中最难把控的奇幻时刻,即使最有经验的工匠,也难以完全预料炉火中发生的一切。因此,这件瓷器的难得不只在于是官窑产品,更在于复杂的高温锻造过程。
  早在唐和五代时期,一些著名的瓷器精品就大量向朝廷进贡。宋徽宗时,朝廷在东京汴梁专门设置官办窑厂,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朝廷所统辖的御用窑厂——北宋官窑。它与同时的汝窑、钩窑、哥窑、定窑并称宋代五大名窑。官窑初期的生产并没有形成定制,只是“有命则烧,无命则止”。到了明代,随着宫廷用瓷量的不断增多,御窑厂的建设也随之扩展,至明宣德年间,已由明初的二十座猛增至五十八座,其产品也达到了惊人的数量。
  据史书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根据尚膳临的需要,一次就要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宣德一朝虽仅历十年时间,但由于宣德皇帝朱瞻基喜爱文墨,擅长诗画,加之窑工丰富的经验和创造性的劳动,在瓷器生产的选料、制造、纹饰、题款诸方面,都极为考究,尤其是在青花瓷的制作方面,达到了历史高峰。明宣德款青花碗正是这一制瓷高峰时期的作品。

一青二白 相得益彰
  明宣德款青花碗上的青花瓷是一种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它是以含有氧化钴的绘料为着色剂,在清白干燥的瓷坯上,毛笔勾画出各种图案,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再入高温窑,在摄氏一千三百度高温下一次烧成。仔细欣赏这只青花瓷碗,就能感受到它显示出来的一种明快清净的艺术效果,既能体现出素白瓷的美,又能体现出钴蓝色的雅,一青二白,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
  经研究考证,现在一般认为,青花瓷滥觞于唐,成熟于元代,盛行于明清,为我国烧瓷事业开创出一个新纪元。青花瓷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普遍的珍视和喜爱。它除了具有发色鲜明,呈色稳定,永不褪色的优点外,更主要的是它的纹饰图案典雅秀丽,淋漓酣畅,富于变化。它的笔墨韵味犹似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誉满海内外的最佳瓷品之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