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立基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一位对党充满深厚感情且具有五十年党龄的媒体人,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我的心中由衷地激诵出对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感恩之情。 (一) 感恩《人民日报》,是因为她给了我人生的信心和力量。 我上小学时就知道《人民日报》这份重要的报纸,中学时代开始阅读《人民日报》刊发的文章,《雷锋的故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等先模人物的事迹在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一大批先模人物公而忘私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滋润、熏陶着我的心灵。 对《人民日报》较为全面的了解是在我参加工作特别是开始为《人民日报》供稿以后。 1968年底,我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业余时间写点文章。1973年,被县里选中参加了为期100天的通讯员学习班,从此走上了新闻报道之路。1975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二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我以山东临朐县七贤公社革委会的名义撰写的来信《种好小杂粮》。县委宣传部打电话表扬我,并约我去县城研究下一步计划。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冯恩昌半开玩笑地和我说:“这篇四五百字的稿子,角度找得准,写得挺有分量,不错!能者多劳,今年你还得再写一篇大点的才算完成任务!” 四个月后的1975年8月21日,《人民日报》二版刊发了我采写的长1300多字的通讯《勤俭办沼气》。之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北京广播学院的师生毕业实习来临朐采访邀我参加座谈会。原来准备让好几个人发言。我发言提到了《勤俭办沼气》这篇稿子,话题就一直绕着转,问新闻线索和素材的获得,问主题的选择,问为何把角度定在“勤俭”上,我都一一做了回答。 一位带队老师告诉我:“这些学生毕业实习采写新闻稿件,目标对准《人民日报》,可至今还没有一篇见报稿,他们正急着取经呢!” 于是,带队老师便我和聊起《人民日报》来。“《人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她的位置和所处的高度是世界上任何一家报纸都无法相比的。”“《人民日报》就是一座灯塔,全国人民盯着她学习,全世界盯着观察她的风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任何一篇文章,都会起到你无法想象的作用。” 转眼到了1976年。山东省在全省范围内海选几名记者。条件极为苛刻:不超过规定年龄;中共党员,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有较高的文字功底和较为过硬的新闻写作水平(标准是在《人民日报》发表过千字或在《大众日报》发表过两千字以上的作品)。 经县里推荐,考察组报省里审查批准,正式选调我到山东省广播电视台任编辑记者。 我感恩,是《人民日报》帮我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和人生的转折,使我由一名基层通讯员一跃跨入了省级主流媒体记者的行列。 (二) 我感恩《人民日报》,是因为《人民日报》磨砺考验了我为党和人民奋斗的意志,提高了我手中笔杆子的含金量。 古人云:“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我认为,要写好高质量稿件,不能存在侥幸和应付心理,一定要自我锁定高标准。而《人民日报》就是标准的验证平台之一。作为省级记者,给本单位供稿一般不成问题。而《人民日报》能否采用你的自由投稿,就看你的实本事了。 为《人民日报》供稿,就要研究她的规律和需求。我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队伍,高手云集。我们这些自由投稿者要挤上“班车”,只能做拾遗补缺的事儿。而来自社会基层的接地气的稿件就是方向和目标。 《人民日报》于1980年和1982年先后刊发了我撰写的《潍坊地区做好老干部保健工作》和《潍坊市建成一座儿童乐园》两则消息。稿件不大,影响不小。潍坊市的老干部管理工作迅即成为中央和山东省的范例。少年儿童工作也在中央和省级主管部门挂上了号。 此后,我不断总结分析给《人民日报》供稿的经验教训,冲破“拾遗补缺”的“自我束缚”,踩准时代步伐,配合形势需要,从细微中发现新闻线索,把对党的满满的深情厚谊倾注到新闻稿件之中,向较高层次冲击!与此相对应的是,《人民日报》刊发我所采写稿件的份量也越来越重。 反映“潍坊市经济办公会效果好”的特写式消息刊发在《人民日报》三版。编辑为此配发短评《要议而有决》,热情赞扬潍坊市的做法:“少开会,开短会,要开的会必须真正解决问题。”短评表扬“潍坊市的经济办公会,在这方面树立了一个好的会风”。《人民日报》把潍坊市经济办公会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后,一段时间内前来取经学习者络绎不绝。 《千方百计支持部队建设》(刊1982年7月30日《人民日报》三版头条)是我在《人民日报》刊发的另一篇重头稿。报纸选择在“八一”建军节前夕于三版头条刊发,寓意深刻,备受中央军委和各级党政军机关的重视。 稿件的外溢效应是,以后我每到部队营房采访,都会受到热情的接待和欢迎。介绍我的首长通常会说:“就是这位省里的大牌记者采写的拥军稿件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三版头条。”可见《人民日报》的巨大影响。 我还给《人民日报》的内参部和主办的刊物《新闻战线》及其子报《市场报》写稿并被多次采用,磨砺考验了我的新闻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 其他有影响的中央和地方媒体也不断发表我采写的供稿。我任山东省广播电视台记者19年时间内,一直居本单位记者考评前三甲,而新华社、中央电台、《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几十家报刊也采用过我许多有份量的稿件。《大众日报》刊发了我若干重头稿件。外省市的报纸如《北京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今晚报》《深圳特区报》也分别刊发过我的一些有特色的稿件。不完全统计,这期间,我在省以上媒体发表稿件达4000余篇。 1994年9月我随团参访美国、加拿大半个月,就有十多篇宣传潍坊的稿件刊登在境外华文报纸《天天日报》《国际日报》《侨报》《大公报》和《澳门日报》上。 有人说:“当了记者给外单位写稿,就是人家的通讯员,掉价!”我对这种观点相当不以为然。你是在乎面子呢,还是没有实本事?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一下嘛!我要的是里子,是宣传效果,是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是农民的儿子,不懂得高低贵贱,只知道写稿。既然拿起了这支笔,就是战斗的。只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我就写、就发,就千方百计扩大影响。 (三) 我感恩《人民日报》,是因为《人民日报》成就了我的新闻人生。 1995年,组织调我到潍坊日报社任职副总编辑。在此之前的1992年,《人民日报》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 担任地方报社的领导职务后,因编辑部的工作过于繁忙,我没有更多的时间外出采访为《人民日报》撰稿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管理调度谋划协调团队办报又逼迫我静下心来阅读《人民日报》,以此来提高自己办报的层次。 读《人民日报》,不仅是一种信息的获取和深刻的学习,而且是一种阅读过程的愉悦享受。我认真地思考《人民日报》如何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如何在流俗的社会氛围中排除干扰坚持高品位、高格调?如何把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分解为一篇篇稿件传递下去?感慨《人民日报》与时俱进,引领时代潮流的同时,我也赞叹《人民日报》紧贴现实生活,引导社会舆论,推动时代发展。 这期间,因为参加一些全国性的业务研讨活动,我结识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等领导,当面学习请教,受益匪浅。《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艾丰来潍坊采写农业产业化系列报道,我参加座谈并提供了所了解的素材,也学习了他们组织大型报道的宝贵经验。我也曾专程去北京到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的有关部室学习办好报纸的经验。 从《人民日报》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用《人民日报》的思想方法、办报思路和高格调、大手笔、大格局,守正得体、端庄大气的办报风格来办《潍坊日报》;借鉴《人民日报》设置精品栏目,精编稿件,活用编辑元素的创新精神,努力强化作风文风。 为提高《潍坊日报》的办报质量,1995年我们将“顶天立地办党报”确立为办报方略。“顶天时看到日月生辉,立地时关注百姓生灵”。紧接着改进版面,压缩一般性稿件,增加信息量和民生报道,论证推出了若干有生命力有发展潜力的亲民栏目,打好“立地”的基础。 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顶天”部分的设计运作即谋划研究导向性的典型报道及重点报道上,先后推出了工业“抓大放小”、农业产业化等系列报道,下大气力谋划组织了“建设现代化大潍坊”宣传战役并取得了空前成功。全市形成了上下齐心协力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市委、市政府予以表彰奖励,省记协通报表扬,《新闻战线》《中国记者》通过刊发我撰写的论文将经验推广到全国。 我学习《人民日报》组织驾驭操控重大事件、重大报道题材的能力,以至于将其中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延伸至著书立说,在人民日报出版社、新华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等多家中央和地方出版社出版文学、新闻、政治类著作10部。1991年7月3日,《人民日报》为我出版的科技报告文学集《鹰击长空》刊发出版书讯。2003年5月,人民日报出版社为我出版了散文集《播撒真情》,《人民日报》资深编辑周文华对全部书稿进行润色审定后行文推介:“《播散真情》作品集,真真切切地反映出作者为播撒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真情而不懈奋斗拼搏的赤子情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人民日报》的认识也愈发深刻。她在我心中俨然是一棵参天大树,我浇上了几点水,她回馈我无限的生命活力! 得益于《人民日报》,我完成了从基层通讯员到省级媒体记者再到全国名记者的三级跳,获取了组织上所给予的不少荣誉:国家和省级新闻作品奖100多项;综合性奖项有“山东省十佳新闻记者”“全国党报群工优秀工作者(社长、总编)”等。 感谢党对我的培养之恩! 感谢《人民日报》成就我的知遇之恩! 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让古稀余热生辉,让红枫夕阳更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