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道圣旨。 |
|

|
|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潘来奎 通讯员 桂冰冰 文/图 圣旨,是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皇帝拟发的圣旨不少,但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如今完整保存下来的并不是很多。在寿光市博物馆展厅的玻璃柜里,就陈列着六道圣旨,尽管它们已有数百年了,但是保存完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据介绍,这六道圣旨为清康熙、雍正、乾隆圣旨,共6轴,皆为封董思恭亲属爵位的。 董思恭(1693~1788),字作肃,号雨亭,一号桂川,清代寿光桂河人(今寿光稻田镇桂河村人)。康熙丁酉(公元1717年)解元,辛丑(公元1721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雍正元年(1723)拣选四川,以州县用,补授四川忠州知州(从五品)。雍正七年(1729)三月,四川巡抚宪德题请,董思恭补授四川泸州知州。 因四川离家远,不便奉养父母,董思恭以此为由乞休,因董思恭乃青年俊才,雍正帝召见挽留,于九月奉旨近调河南许州知州,董思恭接双亲奉养于许州。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大计(考核官吏政绩),举卓异,第二年擢升许州知府(从四品)。董思恭为政务实、宽和,听政断案,明察秋毫,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雍正十二年(1734)丁忧,回籍守制,服除后复职,在许州扩建聚星书院,培植人才,士民称许。 后调往湖南,任常德知府,再调沅州府知府。后升授湖南粮储道、按察副使(正四品),任内剔除漕运弊端,为人称道。年六十余致仕归,九十六岁卒。 寿光市博物馆馆藏的六轴圣旨都是敕封或诰封董思恭及其家人的。其中,有两轴圣旨是清康熙六十一年颁发的“敕命之宝”。两幅圣旨皆长253厘米,宽31厘米。右端黑漆木轴,左端无轴。主体部分单彩白色,右端有一小截是明黄绢布,左尾端一小截是橙、明黄绢布。圣旨原件汉文是从右向左排列,满文从左向右排列。圣旨内容用繁体字书写。第一轴圣旨是:授翰林院庶吉士董思恭为征仕郎,封其妻杨氏为孺人。第二轴圣旨是:封翰林院庶吉士董思恭之父董湛为征仕郎、翰林院庶吉士,封董思恭之母为孺人。 第三四轴圣旨是清雍正十三年颁发的“诰命之宝”。第三轴圣旨长335厘米,宽31.5厘米,内容是:貤赠河南许州府知府董思恭之祖父董国佐为中宪大夫、河南许州府知府,貤赠其祖母李氏为恭人。第四轴圣旨长345厘米,宽31.5厘米,内容是:貤赠河南许州府知府董思恭之父董湛为中宪大夫、河南许州府知府,封董思恭之母孙氏为恭人。两轴右端皆有贴金木轴,左端皆无轴。主体部分五彩,自右向左分别是青、橙、明黄、白、咖啡色。 第五六轴圣旨是清乾隆年十六年颁发的“诰命之宝”。第五轴圣旨长350厘米,宽31.5厘米,内容是:貤赠董思恭之祖父董国佐为中宪大夫湖南督粮道按察使司副使,貤赠其祖母李氏为恭人。第六轴圣旨长337厘米,宽31.5厘米,内容是:赠湖南督粮道按察使司副使董思恭之父董湛为中宪大夫湖南督粮道、按察使司副使,貤赠董思恭之母孙氏为恭人。两轴颜色与三四轴相同。 以上6轴圣旨,均为绢本,楷书,竖写,右为汉书,左为满文。各长3.41米、纵31厘米。骑年压月钤赤红玉玺,康熙《奉天敕命》2轴为“敕命之宝”,雍正、乾隆《奉天诰命》4轴为“敕诰之宝”。历代皇帝颁布圣旨甚多,但能保留至今者却寥寥无几。多因保管不善,磨损严重,字迹漫漶,有的因霉烂而支离破碎,仅存一鳞半爪,令人惋惜。但此6轴保存甚好,完好无损,实属难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