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红梅
又到一年高考季,也是孩子们全力冲刺的阶段。作为考生家长,一定会想尽办法助力孩子高考,但是凡事有度,否则会适得其反。总结往年一些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以让家长从容解决面对的问题。 常见问题 过度关注孩子学习及成绩。有些家长觉得马上要高考了,孩子的全部时间和精力应该都用到学习上,孩子偶尔想睡个懒觉或看一会儿电视,家长就焦虑,叨叨孩子。 关怀强迫症。临近高考,有的家长以家有考生为名,抛开一切全身心照顾孩子,过分殷勤,例如:悄悄进门送牛奶、果盘;刻意放低声音讲话;给孩子吃补品,提高免疫力;家长带孩子做高压氧,等等。父母本意是好的,但是这样的行为有时候会弄巧成拙,会给孩子增加压力,让那些内心本就紧张的孩子变得更加紧张,有时还会产生亲子矛盾,成了孩子不上学或考不好的借口。 落入“减压坑”。曾经有一位母亲,她孩子马上高考了,但孩子担心考不好,不能静下心学习,而且情绪不稳定很暴躁,这让她很担心,于是找辅导老师询问如何帮助孩子减压。辅导老师问:“之前是如何做的?”她说:“我已经反复跟儿子说过了,不要紧张,不要紧张。尽力就好,我们要求不高,考什么样算什么样。”辅导老师说:“孩子高考,你紧张吗?”她说:“紧张啊,孩子高考哪有父母不紧张的。而且一直以来,我们对他付出了很多,在学校附近租房子,我辞职陪读。这一年,我的一切都围绕着他的学习转,所以我们对他还是有很高期待的。” 由此可以看到在家长陪考中出现的常见的误区:一是不接纳孩子的紧张情绪和行为;二是为了缓解孩子的压力,和孩子说尽力就好,要求不高,考什么样都接受。但是,这两点为什么不利于孩子减压呢? 首先,面对高考,家长也会紧张,更何况是孩子呢?紧张原本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被家长反复强调“不紧张、不紧张”之后,当孩子紧张的时候,他会怎么想呢?他会害怕,因为紧张被定义成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所以当他出现紧张的时候,他会更加紧张。其次,尽力就好,家长要求不高,什么结果家长都接受。家长在过去三年里一直希望他有好成绩,有远大的前程。但是在考前,家长突然改口,说要求不高,这时孩子会有疑问,是家长突然觉得他不行呢,还是家长一直就是觉得他不行。无论是哪一个,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减压,倒是泄气。 家长该如何做? 放平心态,稳定情绪。家长情绪稳定,孩子情绪就稳定。家长想给孩子减压时,多半是家长自己感到压力太大,当家长看到孩子有稍微风吹草动,就感到孩子压力大。其实很多孩子完全有能力去适应这种压力,所以给孩子减压最好的方式是家长先给自己减压。 减少应酬,创设环境。往年,有不少学生反映父母吵架、闹离婚等,无心备考。还有的家庭亲朋好友比较多,临近考试大家都想关心一下孩子,所以家里人来人往,这样也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因此,家长一定要做到夫妻恩爱,孝敬老人,和睦邻里,杜绝纠纷。同时,减少应酬,按时回家,为孩子创设温馨、舒适、安全的家庭环境。 关注生活,做好保障。家长要关心孩子的饮食,注意营养搭配;关注天气预报,及时提醒孩子合适穿衣,及时带雨具等;关注孩子的作息,保障他们有充足睡眠;关注孩子的心理,及时在老师和专家指导下给予孩子帮助。 允许孩子有一些临考反应。让孩子知道他可以有压力,可以有情绪,心情低落、寝食不安、心慌等都可以有。以失眠为例:很多孩子考试那两天没法好好入睡,家长一般的做法是告诉孩子“你赶快睡,再不睡,明天考试要受影响”。然而,并不是这样的,人类身体具备即使两天不睡觉,依然有清醒的应激能力。所以看孩子睡迟了,父母忧心忡忡或者一些灾难化的想法扑面而来,这些都是没必要的。反而要告诉孩子,睡不着就躺着调整一下呼吸,听点儿舒缓的音乐,或看一些平时觉得特别枯燥的书。如果实在不行,就享受清醒,想点儿开心的事。很多时候,不是失眠影响了孩子,而是害怕失眠或者是害怕失眠会影响考试这种心态影响了孩子。 加强学习,做孩子的榜样。身教永远重于言传。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就去做什么样的人,孩子只能成为他所看到的样子,不可能成为家长所期望的样子。所以,作为家长,要注意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越临近高考,越要做好自己,越要积极进取,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模范,因为孩子们是向上向善向美的,只要家长积极向上,孩子才会对未来充满信心。 临近高考,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陪伴、倾听、鼓励和共情。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模考失利时的拥抱都会给孩子自信、力量和勇气。只要家长相信老师、相信学校,做学校坚强的同盟军,遇到问题,家校携手帮助孩子,相信孩子定会成功。 (山东省青州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