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十笏园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诗影潍坊
村庄的暗语
七律·农
临水美康庄
一剪梅·滨海情思
深圳行吟
麦穗的光芒
美哉,口袋公园
夏夜的藁荐
布谷声声
闲适如蝴蝶
2022年06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夏夜的藁荐



  ◎陈岗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有一种温馨的诗意,那就是夏夜的藁荐(gǎo jiàn)。
  藁荐是用麦秸缚制的一种席子,展开以后有一张单人床那么大,可以在凉快的地方铺放;因为有一定的厚度,非常舒适;又因为吸湿透汗,清凉宜人。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这两个字怎么写。偶尔读一篇散记,见到“藁荐”这两个字,根据上下文推断,应该是指此物。而文中写的事情,却发生在遥远的云南。查云南的方言词书,果然就是此物。看来,明初云南乌撒撤卫,一部分人来到山东,来到潍县,的确带来了不少那里的日常用具和方言词语。“藁荐”这两个字的组合也很有意思。“藁”当然是草或麦草的意思;而“荐”这词本来就可以当“垫子”讲,进而引申为“献”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还在用“推荐”这个词。看来“藁荐”这个词属于方言中的“雅言”,有相当的历史了。
  我家的老宅在潍县东关北下河街北首,绿瓦阁的下面。原来的房子不甚好。到上世纪上半叶,伯祖父陈腾云先生经营有方,积累了财富,沿街盖起了三隥(潍县话:三排的意思)房子,都是一等一的青砖大瓦房,上有存货的吊铺(阁楼),下有青石大碱脚(墙基),还有两个花门楼,南北院之间是穿堂的“腰屋”,前后院之间则是四扇翠绿的屏门。这一带地势较低,为了防水,也为了上下货方便,用大块青石砌了两个半米多高的货台。到我记事的时候,伯祖的生意早因“公私合营”而不做了,但房屋货台还在。
  到了夏天,傍晚的时候,伯祖父用一担凉水,把石阶货台泼洒干净,暑气顿消。早用大号茶壶,沏好了“大叶子”茶,左邻右舍的男人簇拥过来,开始了街头夏夜一晚上的乘凉夜话。
  我们小孩子,对茶叶和大人的话题都没有什么兴趣,我们喜欢的是“藁荐”。每天伯祖母都会把两三床藁荐铺在货台上,宽度与货台相齐,如同一张大床。藁荐用麦秸编成,厚、软、凉,躺在上面非常舒服。不多会儿,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所有孩子都来了,邻家的孩子也来了。北下河陈家的风气一向是:有自己的,就有别人的;自己孩子能玩儿的,别人的孩子也一定能玩儿。所以在藁荐上,所有的孩子不分彼此,一起嘻闹。
  为了让大家尽兴,伯祖父会叫人把院子里的电灯泡扯出来,挂在门首。灯泡瓦数很大,亮如白昼。这一带与白浪河只隔着一道城墙,城墙外面的小生物受了这亮光的感召,纷纷越墙飞来,有“胖孩儿”“油葫芦”“老牛”“瞎眼碰”……在电灯泡前嗡嗡乱飞。每天必来的是一种潍坊话叫“咕噜锅”的小生物,飞起来声音很大,“咕噜咕噜”的,它有长长而蜷曲的喙,最喜欢找墙头上的葫芦花、丝瓜花之类,弄得自己一身黄蕊。偶尔会有“梢马夹”(蚂蚱的一种,身材纤长,头像一支削好了的铅笔,可惜一直不知道正式的名字叫什么)来拜访,碧绿的,也有浅赭的,背上有三条线,很好看。“梢马夹”飞累了会“啪嗒”一声落下来,甚至落在人的身上,那是逮它的最好时机,潍坊人叫“捕蚂蚱”。
  到了晚上八九点以后,天渐渐凉了下来,邻居家的孩子都陆续回家睡觉去了,藁荐上只剩下了我们几个,大家开始安静下来,仰卧在藁荐上,看着那一天的星星……
  也许是那时的空气好,也许是孩子的心情好,总之那时候的星星特别多,也特别亮。密密的银河从东北天上来,在头顶上略微一斜,向西南泻去。大人们有心情的时候,会讲哪是“牛郎”,哪是“织女”,哪是他们的“孩子”,哪是他们的“梭子”,以及他们之间那些令人生出无限想象的故事……
  如果我后来的人生还留存了一些诗意和想象力的话,我想,它有一部分应该来自那些乘凉的夏夜,来自于在麦秸编的藁荐上仰望星空的时刻……
  也许累了,也许凉了,不知不觉就在藁荐上睡着了。不知是深夜几点,朦胧之中被母亲叫醒,回到屋里床上去睡觉——潍县城的风俗,无论多热的天,都不能叫孩子在露天过夜,那样会“坐下”病,为害一生。有时则根本不记得有人半夜里叫过,早上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在自己的床上了——那一定是夜半叫不醒,被哪个有劲的“大大”(潍县话叔叔)抱进屋睡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