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尹莉莉 通讯员 赵志刚 持枪刃而战沙场,他是保卫祖国、冲锋陷阵的战斗英雄;挥汗血而耕田地,他是领导生产、拽耙扶犁的农业模范。老兵郭松的精神和事迹一直在坊间流传,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后来者。 1948年10月,15岁的郭松入伍,先后服役于昌潍独立团、华北后备兵团,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战场上的他机智勇敢,无惧生死,将青春奉献给了祖国。 在抗美援朝一次战斗中,郭松所在的四连,直面正面战场,敌人强攻过来时,前线还有两个前哨班没撤下来。郭松接到紧急命令:通知前哨班的战士赶紧撤退。时间就是生命,他立即火速跑步前往。路上遭到敌人疯狂扫射,他毫不退缩,利用地形地貌就近寻找有利位置进行隐蔽,令他不解的是敌人对他的扫射却从未停止。他低头一看恍然大悟,发现自己身上用红色降落伞布包裹的信号枪非常显眼,意识到这就是自己暴露的原因。他此时心生一计,顺手把红色降落伞布摘下来,小心翼翼地挂在了一个树杈上,用来迷惑敌人。敌人射向他的子弹果然就少了很多。利用敌人射击间隙,郭松以最快的速度跑到指定位置传达命令,战友们全部及时安全撤离。在返程的路上,郭松路过挂红色降落伞布的小树时,特意看了一眼,红色降落伞布被打成了筛子。 在上埠南山战斗中,包括郭松在内的260名战士当晚进入阵地,次日早上五六点钟,战斗打响。敌人在路口布防了40多辆坦克,正对着我军阵地。他奉命到前线指挥部传达命令,刚到达指挥部,一发炮弹就落到身边,郭松瞬间被炮弹震倒,躺在了地上,脑袋里一阵嗡嗡作响。这时,指挥部里的战友赶紧跑过来喊他,当时意识还算清醒的郭松说:“我没事!”后来经过查看,有一块跟菜刀一样大小的炮弹皮,正好横着打到了他腰间挂着的手枪上,枪都被打扁了,正是这把枪救了他一命。经过两个昼夜的激战,260名战士最后仅幸存十余人。 1957年4月,郭松退役返乡,他时刻谨记一名老兵的职责和使命,始终保持和发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继续在家乡发光发热。担任生产大队大队长十年,他带领社员辛勤耕耘在一千余亩土地上,还带领社员修建了一千余米的灌溉渠,保证了作物对于灌溉的需求,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为公粮缴纳和社员温饱提供了根本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