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于 卿 通讯员 王云鹏 “一唱汉江江水长,五十军天下把名扬,汉江五十天防御打得响,国内国外都夸奖;二唱汉江江水深……”这首歌谣一直铭记在89岁老人李锡昌的脑海中。从1951年1月入伍到1957年7月退役,他先后两次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哼起这首小调,李锡昌回忆道:在朝鲜战场上,每天都要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战况十分惨烈。1951年在马庄里桥(谐音)的一次战斗中,连队要过江到对面阵地,但美军不断进行大规模的轰炸,还空投了很多定时炸弹,部队根本无法过江。他和战友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勇敢地冲向前去,直接背起定时炸弹往远处跑去,扔向山沟深处,李锡昌和战友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清除了所有炸弹,为部队过江扫清障碍。 部队顺利按时到达指定位置后,有战友跟他打趣说:“你这小鬼可真勇敢啊,你不怕你背着定时炸弹突然爆炸了,到那时候你恐怕就要……”李锡昌对战友说:“我哪有时间去想那么多啊,就想着赶紧把这些炸弹给清理掉,只要能完成任务死了也值了。”他的英勇表现,受到了参谋长的表扬,连队给予他嘉奖,奖励了他一支钢笔和一个笔记本。虽然这些奖品现在看来非常普通,可是他如获至宝。老人说,这对于他就是无上荣誉,是对他无畏生死、英勇战斗的肯定,一直激励着他在以后的战斗中继续英勇战斗。 老人的双手伤痕累累,显尽沧桑。他说道:“那时候朝鲜的冬季异常寒冷,晚上温度能达到零下40℃,条件非常艰苦,根本没有厚的棉衣可穿。夜间都穿着单薄的棉衣,在雪窝里睡觉、在执勤的时候手脚均被冻伤,留下的老伤直至现在都没有办法治愈。”当时所有人只能靠背着的两三斤炒面跟炒黄豆充饥,想喝口水都是一种奢望,平时也是靠吃雪水生活。因长时间冰冷刺激,他们三十几岁的时候牙齿已经掉光了。 二次入朝的时候,他一直都在后勤保障部任武器保管员兼助理员,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他在辽宁省丹东市驻守了两年,1957年7月复员回到家乡坊子区坊城街道,坚决服从党和政府的安排,干过会计、货车员等多个工作,但无论在任何一个岗位上,他都发扬朝鲜战场上的拼劲和干劲,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尽职尽责,默默奉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