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郭保礼文/图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潍坊干休所,对87岁的门吉福老人做了独家专访。 门吉福,青州人,1924年出生,中共党员,参加了三下江南战役、辽沈战役,参加了解放北平、渡江战役与粤桂边追歼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1955年授大尉军衔,1978年离开部队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潍坊干休所休养,副师级干部。1988年获得中央军委颁发的独立功勋荣誉章;2005年,获得中央军委、国务院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曲折革命之路 夏日的阳光有点热,老人喝了一口茶,兴致勃勃地回忆起了他走向革命道路的经过。 “我参加革命的道路也是很曲折的,差一点就会在家务农一辈子。”门吉福说。 门吉福6、7岁开始在本村的小学读私塾。“七七”事变后,他在本村小学读书,有一次,他在给老师清理办公桌时,发现了油印的小册子,是介绍什么是无产阶级、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这时,他才知道老师门世俊是共产党员。于是,他经常向老师借阅那些小册子,对抗日爱国的民族热情从那时起逐渐升高。 1941年1月,中共四边县(临淄县东部、广饶县南部、寿光县西部、益都县北部)县委要开办除奸训练班。17岁的门吉福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除奸是直接同日本鬼子、汉奸作斗争。于是,他就从家里偷着跑了出来,到寿光县牛头镇地委报道。三个月学习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四边县公安局政警队任副班长。 可是,在那年夏天,从家里偷着跑出来参加革命的门吉福却被关在了家里。 那天,他向组织请假回家探亲。可一回到家中,父亲便不允许他再次外出——因为父亲对他的不辞而别很是气愤。门吉福被看管得严严实实,根本没有机会再次“逃跑”。正当他急不可待的时候,县公安局派人找到家里来了。第二天,县公安局的领导把门吉福的三伯父叫了去。三伯父回到家后,对门吉福说:“我们管不了你了,你走吧。”于是,门吉福立即回到了县公安局。 追忆战斗岁月 在一个恬静的小院里,门吉福老人静静地坐着,思绪,回到了1947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冬季。 首先说的,是三下“江南”。 这里说的“江”,不是长江,而是松花江。 1947年的冬天来得特别的早,雪下得也是历史上少有的。松花江的冰早已经结得很厚,这正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最好机会。 1月2日,门吉福所在的部队奉命渡江。门吉福与战士们一起,踏着早已封冻的松花江,直奔国民党最突出的孤立踞点——焦家岭。将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的一个加强营包围。由于敌人顽强地抵抗,经过一整天的激烈战斗,几乎将守敌全歼。这时,战士们发现储存在仓库里的大批当时日军留下的军需——皮帽子、皮大衣、乌拉鞋。让战士们特别兴奋的,是这软底的乌拉鞋,里面放上捣扁的东北三宝之一乌拉草,不怕冰冻,走起路来雪也不粘鞋底,站在雪地里几个小时脚都是热的。这,对于冰天雪地中的战士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礼物。“随后,是二下‘江南’攻打德惠县。”门吉福说,“经过一天一夜急行军后,我军与敌人展开了两天两夜的激战,长春敌人还没来得及增援,我们就解放了县城。”老人满脸的激动,“第三次下‘江南’,是解放南满的鞍山城,经过两天一夜的战斗,全歼守敌,缴获了大批的武器。” 然后,老人讲到了辽沈战役、渡长江作战、渡海作战…… “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部解放。随后,我便随部队调湛江驻防,真正实枪实弹的战争从此结束。”老人说,“后来,我在军政学院学习两年多,以后又调往南海舰队、榆林基地等单位工作……” 幸福夕阳晚情 小院的树木葱翠,几只鸟儿在树间婉转地啼鸣。 老人虽然早已是满头白发,耳朵也有点儿背,可身体依旧健壮,根本看不出已是87岁的年纪。 谈到自己的养生绝招,老人开朗地笑了:“哪里有什么绝招,多锻炼、心情好就行了。” 原来,在1986年,老人就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主要学习老年养生保健、书法、气功。从1989年至今,每天早上坚持练习太极拳、太极剑,再就是读书、看报、练习书法。为了充实老年精神生活,他还经常到干休所的老年活动室打打扑克、麻将呢。 右图:年轻时的门吉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