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城建
 
标题导航
忆往昔峥嵘岁月
电视对话节目:
听说读写传承母语文化
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10月上演
把生活融入剪纸中
2011年07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视对话节目:
要热烈交锋 更需理性解读◎王磊



  新闻评论和访谈节目时常上演的“火爆秀”,让电视新闻评论充满了微博围观式的娱乐感。有人认为,呈现观点碰撞的微博式电视新闻评论,是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出路;也有人持完全不同意见,认为娱乐化是一个大陷阱,最终将逼死新闻节目。在呈现价值观和利益冲突时,需要热烈交锋更需冷静思考。电视新闻不能仅供围观,毕竟发牢骚简单,难的是给出思考的方向,或者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合理吗”;“高速公路拦车救狗,该不该”;“业委会维权有多难”。这些在网络上被热议的选题,走进各类新闻评论或对话节目的演播室,成为当事人、嘉宾讨论的话题,已是常见之事。网络强调的“质疑”、“信息量”、“观点交锋”,也成为电视新闻节目呈现网络话题时经常采用的风格。
  网络时代里传统媒体的信息优势,已经被互联网消解。解读信息,从信息中发掘价值,“从新闻中制造新闻”获得再次传播的机会,已经成为目前电视新闻节目的共识。不过,发掘新闻事件价值最直接的评论和对话节目,很多却在收视率竞争中成为微博围观的翻版。
  为增加视听效果,有的节目选择“情绪亢奋”型嘉宾,甚至让主持人标榜“愤怒风格”,有的节目则配以煽情的音乐。新闻访谈节目的演播室,很多时候更像一个“火爆”的秀场。一档讲述打工者的新闻访谈节目,就在新闻当事人讲述打工经历时,配上了“悲凉”的音乐,将质疑的情绪直接打压,并转成“悲情”。在另一档节目中,就因为一位老人在街头卖菜,她的子女就被“观众代表”斥为“不孝”,而实际上老人卖菜只是因为“好这口”,人家家和子孝。
  尽管电视节目需要收视率,但是新闻节目考量消费功能的前提,是媒体责任和社会价值。对话节目不能只是一个秀火气、出怨气的平台。当事人参与新闻评论,是为了达成对话,最终寻求真理并非斗争。同时电视人也不能单纯强调呈现,而不注重效果,忽略对话中的价值导向。只有情绪的宣泄,少的是建设性的思考,浅尝辄止的结果是让观众被迫“打酱油”。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