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刘国昌
第一视点 从今年8月中旬以来,新闻界开始了“下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各媒体见诸行动之迅速、稿件发表之快捷、社会影响之广泛,令人拍手叫好! 但在一些人心里尚存些许疑虑:“这活动能搞多久?”“是不是要长期搞下去?”等等。这些都涉及到对此项活动的认识问题,有必要议论一番。 这次新闻界组织的“下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一时之举,而是具有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现实和深远意义;是新闻界打基础、树正风、育新人的一个重大工程。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和国家已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新闻工作者队伍。这支队伍在传播新闻、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提供服务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支队伍中也形成了不怕艰苦、深入采访、连续工作等优良传统和作风。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不良的风气、作风也侵蚀其中,如下基层采访的少了,听汇报、从网上摘材料的多了;深入细致了解情况的少了,走马观花、道听途说的多了。反映在稿件、版面上,来自群众、来自一线鲜活的新闻少了,大而空泛、言之无物的东西多了起来,至于说那些空话、套活,更是日见其多。对此,人们的意见不少,强烈呼吁要尽快予以扭转。 从根本上说,记者深入基层采访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才能捕捉到新闻、写出好新闻。长期以来,新闻界一直有“脚板底下出新闻”、“接地气”、“捉活鱼”等好传统、好作法,不少记者坚持长期奔跑在基层、乐于在第一线采访,这些记者写出来的作品及时反映了一线实践和生活的新鲜事实,带有泥土的芳香。这表明,要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深入基层、投身实践,是做好记者工作的基本功。这次“下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要切实将这种好传统、好作风继承下来,继续发扬光大,把基本功练好、练扎实。而要做到这一点,下去“一阵子”怎么可能呢?只有长期坚持,持之以恒,才能见成效。 再说作风、文风问题也是这样。扑下身子到基层,本身就是作风的一种转变,那种一味坐办公室、从网上扒材料的作风,是培养不出好记者的。只有深入到基层,与群众同呼吸,方能捕捉到“活鱼”、听到学到群众新鲜活泼的语言,进而改进自己的文风。而要做到这些,仅仅下去“一阵子”不可能奏效。从新闻界一些老记者、名记者的行动轨迹和作品可以看出,他们所以能写出那脍炙人口、富有生动新鲜活泼语言的名篇佳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在基层长期扎下根来、与群众打成一片。这一点正如人民日报著名记者田流所言:“如果说我写出了一些促进农村改革有价值的稿子,在于我能从玉米地里出来、又钻到高粱地里去了。” 时下新闻界出现了不少的年轻人,这是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显著标志。这些年轻人视野开阔、笔头快捷、电脑技术熟练,但也存在着缺乏基层锻炼、对国情不甚了解等短板。这次开展的下基层活动,对他们来说,实在是一个锻炼提高的好机会。一切有志于做个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年轻人,当抓住这个难得时机,投身基层好好锤炼自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