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蒿艾莉
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实现目标任务的重要法宝。正因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进一步向全党明确提出,“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要完成这一“核心任务”,担当起这一“基本职责”,关键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创新群众工作的思路与方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长效性。 认清当前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前提 长期以来,在宣传、动员、组织、引导群众方面,党积累了大量极为宝贵的经验。但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往我们驾轻就熟的群众工作呈现出一系列不同以往的新情况、新特点。一是群众主体多元化。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价值观念诉求的不断分化和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多元化的群众主体相应地生发出一些过去没有过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二是群众利益多样化。利益的分化给形成社会共识带来困难,也使得在各种思潮互相激荡下的思想信仰、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呈现出多样化甚至去主流化趋势。三是群众需求差异化。群众的消费结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发展性、选择性新特点,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四是群众问题复杂化。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很多围绕经济问题而展开,既有土地征用、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问题,也有安全生产、干部作风、分配不公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领域的问题。这就使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相互交织,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更为复杂。 依据新变化,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思路与方法 在社会快速转型背景下,各种新变化相互交织,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重大考验与挑战,需要我们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立足新特点,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思路与方法,把群众工作做稳做实。 用真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各级党员干部多用真心。用真心,涉及到一个立场问题。一是要千方百计惠民生。民以食为天,官以民为本;国以民为基,民以财为先。我们只有抓住这一重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推动群众工作,才能不断开创社会管理新局面。二是要千方百计解民忧。各级干部都应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和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去对待、去重视、去解决。 动真情,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各级党员干部多动真情。动真情,涉及到对群众的感情问题。一是要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放下官架子,真心实意地与群众交往,要像走亲戚串门那样,深入到基层群众之中,家长里短,嘘寒问暖,对群众想什么、干什么、需要什么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并想方设法予以解决,这样才能消除群众心理上的隔阂,才能在走进群众“家门”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开群众的”心门”。二是要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只有这样,群众才会真正地接纳你,信赖你,才会真正把你当成自己的朋友和亲人。 听真言,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各级党员干部多听真言。听真言,涉及到群众工作的针对性问题。一是要勇于开门纳言。既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纳言渠道,又要不断开辟新的纳言渠道,更要经常主动深入社区、农村、厂矿、学校,广泛听取各个阶层群众的意见,充分考虑各方的立场和诉求,确保意愿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二是要坚持深入调研。“耳闻不如眼见”,广大党员干部务必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调研,在查找发展中存在问题时,多听群众意见;在改进发展措施时,多向群众请教;在落实发展任务时,多靠群众力量;在衡量发展成效时,多让群众评判。 使真功,切实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各级党员干部多使真功。使真功,涉及到群众工作的成效。一是要时刻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最紧迫的需求,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二是要脚踏实地为群众办事。为群众办事,要突出一个“做”字。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千方百计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解决好、落实好。为群众办事,还要体现一个“实”字。要克服好大喜功、华而不实的作风,着眼于群众所急所需之处,踏踏实实地为群众服务,取信于民。 以机制创新,促进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机制是以体制、制度为依托建立的有明确工作目标、实行方法和保障措施的工作系统。群众工作同样需要构建长效机制,促其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在联系群众中吃透民情。密切联系群众不能光凭自觉还要靠制度。通过制度的形式要求党员干部主动走到群众中去,深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特别是要深入地处偏远、条件艰苦、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图什么,生产生活上存在什么困难和问题,对党和政府有什么意见、建议和要求,真心实意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想方设法地去理顺情绪、化解怨气。 健全群众信访制度,在信访诉求中听取民声。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带案下访,以及党政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信访群众等制度,同时建立和完善信访网络窗口,畅通群众表达利益诉求渠道,还要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积极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依法规范信访行为,形成依法有序上访,合情合理表达诉求的良好信访秩序,有效化解群众“积怨”。 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在矛盾化解中理顺民意。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处理矛盾纠纷的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对人民内部矛盾调解工作的监督检查,积极预防和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坚决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做到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充分发扬民主,按照合法程序予以解决。 (作者系潍坊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