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印技艺精湛 刀工纯正自然 |
——访民间工艺美术家、木版年画大师张殿英 |
|
|
张殿英先生收藏的清代木版年画 |
|

|
|
□本报记者 李杨 “江村何处小茅茨,红杏青蒲雨过时。半幅生绡大年画,一联新句少游诗。”诗人陆游在《出游归卧得杂诗》中勾勒出一幅年画与村庄、自然、归子情景交融的喜庆、温馨、祥和的田园景色。如今,木版年画作为流传于我市民间的艺术瑰宝,已成为一道绚烂亮丽的文化名片。每当人们看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年画形象时,不禁被民间艺人们的独具匠心所倾倒,为绚丽多彩的年画作品所赞叹。近期,记者有幸走近民间工艺美术家、潍坊木版年画制作大师张殿英,感受艺术家与其年画作品的文化特质与无穷魅力。 潜心研究 致力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提起木版年画与张殿英,在整个潍坊地区、全省乃至全国都已久负盛名。张殿英曾先后被国际与国内相关组织评选为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华民族艺术珍品评审鉴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十佳民间艺人等荣誉称号。在《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中,发表以“杨家埠年画”为题的文章20余篇,出版《杨家埠木版年画》专著与《杨家埠年画》画集,他的长篇年画巨作《风筝都之春》、《农家乐》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与张殿英从艺六十余年来,孜孜以求、潜心钻研、全心投入潍坊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事业是分不开的。 为了传承和发展木版年画,他利用假期和工作之余走遍我国大江南北,先后对福建漳州年画、贵州镂印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等国内木版年画进行考察。张殿英发现,在木版年画制作过程中,常常遇到艺人们在绘稿完成后,工匠却表示无法刻版。这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于是他便萌生将绘稿与刻版、印刷一人完成的想法,并付诸于探索实践。 本次木版年画改革从1951年开始至1980年结束,历时近30年。如今看来,改革对于提高我市木版年画知名度、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年画文化、促进木版年画整体水平提升都具有重要的影响。1980年,张殿英到了潍县年画研究所,默默从事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工作。 “潍县建制兼职撤销后,年画研究所面临归属与名称等争议,所里资金短缺、工作千头万绪。为促使研究所有个好的归属与发展,我先后以潍坊杨家埠年画研究所的名义,在《人民日报》、《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等国内知名刊物发表文章、专著。最终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院及杨家埠年画作品渐渐被公众所接受,并深受中外友人的喜爱。”张殿英在向记者介绍木版年画发展情况时这样说。数十年来,张殿英就是这样不遗余力在我市木版年画的发展道路上散发着每一分光和热。 探根寻源 追溯木版年画的历史与由来 当记者问起木版年画发展的历史与渊源时,张殿英介绍道:“中国木版年画在唐代已露端倪,明、清时期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鼎盛时期。明朝以前木版年画人物多以佛神画像为主,体现了当时迷信思想。清朝初期由于连年战乱,国内人口大大减少,朝廷与民间为祈求多子添福,又将美女、娃娃等人物形象丰富进来。到了乾隆时期民间偏爱戏剧,又有很多故事人物被补充进来。” 据了解,潍坊市作为木版年画的发祥地,在明、清时期,就以其全面的技术优势闻名全国,成为国内三大画市交易集散地之一。当时潍县有个民谣,“东城墙外是白沙,风筝铺子三十家。冬售年画春销鸢,一年四季不断花。”记载了当年潍县年画这段鼎盛繁华的历史。 “有钱没钱,买画过年。家中挂上年画,不仅烘托出喜庆、祥和的气氛,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不同内容的年画,挂在家中不同的位置,就相当于主人在家庭中不同身份的标签。”在古代,年画会挂在农家的各个角落,大门上贴武门神年画为驱鬼避邪;堂屋挂宰相等朝官年画祁求吉祥富贵;祖父母房前贴金童子表示多福多寿;媳妇门前贴麒麟送子寓意早生贵子……另外在木版设计工艺上,很多作品也体现出民间群众期盼吉祥如意、多财多福、幸福平安的美好愿望。如画中有莲有鱼代表连年有余;蝙蝠谐音多福;鸡毛掸子插在花瓶中寓意平升三级等等。 张殿英与他的研究团队,数十年来秉承“守正创新”的宗旨,在木版年画的印刷配色、制造工艺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良传扬。古代印制木版年画要以提取各种植物成分作为颜料,如今张殿英在现代化学颜料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刻苦攻关,终于在2003年研制出长年不掉色、水中不跑色的特殊颜料配方。并试印成功失传已久的“印金”、“粉印”、“拱花”年画,全面恢复了古代木版年画的传统制作工艺。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出没骨叠印、独版多色水印等新技术,通过这些新工艺创作出具有远近、虚实效果的《风筝都之春》、《农家乐》等新篇力作。 大胆创新 开辟木版年画发展崭新时代 新的历史时期,针对人群、地域、年龄、文化的差异,怎样才能“守正创新”,既可以传承历史文化精髓,又能够有所创新发扬,开辟木版年画发展的新时代呢?张殿英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张殿英认为,潍坊木版年画是集绘画、雕版印刷、民间文学、信仰多种艺术与文化于一身的“手工文化”,有绘稿、描样、雕版、印刷、手绘等多道工序。在木版年画传承过程中,要注重对艺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推动与引导手工文化与艺术创作为社会、群众提供服务。为培养潍坊木版年画后续力量,目前,张殿英利用退休的闲暇时间,常常到中央美术学院、安丘一中兴趣班进行辅导、教学,并创办青云山年画馆,设立木版年画传习所,对年画爱好者进行雕版、印刷、手绘等技艺的传授。 要想使木版年画有更加宽广的发展、生存空间,就要结合实际进行思想转变和艺术创新,更好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流行元素相融合。在原有画册、轴卷、纪念卡等木版年画种类的基础上,向请柬、生日卡、年历、服装等领域延伸。甚至在绘稿、色彩、雕刻的过程中汲取和积累更多营养,创造条件自创流派,开辟木版年画工艺美术的新时代。 张殿英在回顾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发展历程后,自信满满地对记者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只有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将民俗习惯、人民需求融入到创作过程中,才是真正取之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才能时刻紧贴和凸显潍坊地域文化特色,才能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作品。我们有很好的基础与条件,只要大家都自觉担负起抢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认真、全面地做好相关工作,木版年画就一定会在潍坊生根发芽,并散发出独具地域特色的迷人文化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