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刻印技艺精湛 刀工纯正自然
把童年还给孩子
径寸间演绎人间万象
小小印花税 历史多棱镜
2012年06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径寸间演绎人间万象
本报记者 韩立新 实习生 相丹



  记者第一次见到马启德,是在今年的潍坊文展会上。在安丘展区的一角,他埋头雕刻,言语不多,而观赏和购买者却围了个水泄不通。随意点个题目,他就在20分钟内核雕体现出来。刀刃游走于方寸之间,让人既看到过程,又见证结果。听到别人喝彩,他淡淡一笑:“无他,唯手熟尔。”——这一评语,让人觉得他也是挺逗的。
  5月7日,记者按照线路图,找到了设在安丘石堆镇东柳杭村的马启德工作室。其实,这个工作室就是他的家。这里没有“堤柳成荫”,却有“桃林连绵”。成方连片的桃树,为他提供了核雕的原料。
  工作室里,他的得意之作琳琅满目:长不过寸,花鸟鱼虫栩栩如生;宽不盈握,人物肖像神情毕露。那一枚枚常被人们弃掉的桃核,经过一番刀耕针穿,就被幻化成精妙绝伦的艺术品。
  谈起核雕情缘,马启德话语多了起来。他实话实说,“爱好核雕是其中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就是核雕既能满足人们需求,又能挣钱养家糊口。”真正投身于这一行当是从1997年开始的,当时他39岁。没有拜师求艺,仅凭心智,凭借一核、一刀、一锥、一线,走上了雕刻生涯。
  马启德当过测绘兵,学会了经营构图;当过绣品厂的设计员,掌握了绘画技术。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核雕工艺精美,广受人们喜爱,有的甚至成为收藏品。他十分好奇,开始琢磨这径寸之间的技艺了。核雕工艺精细,桃核的独特构造给作品布局和雕刻增加困难。“上面麻纹,底下底纹,中间空洞,稍不留意就会断穿,前功尽弃。”马启德边说边演示着。
  1915年,我市的核雕作品《马拉轿车》展现在巴拿马世博会上,勾起了马启德向往之心,他对每一线条的延展、拉力、走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模仿。
  2004年,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潜心雕刻《马拉轿车》的作品。他胸有成竹,先是粗浅地勾勒出作品轮廓,再进行精雕细琢。桃核的每一条纹路不同,看似相同的图案,刀法也不相同,有时还“迥乎不同”。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周的雕琢,大功告成。小小桃核上,有拉车飞驰的烈马,有扬鞭驱赶的车夫,有端坐轿中的女主人,还有押车服侍的仆人。车轮滚滚向前,车棚窗口外开,窗帘飘逸……微小细节清晰可见,毫发毕现,真乃一幅古版的“回娘家”。看着浸透心血和汗水的得意之作,他流泪了。后来,许多收藏家欲以高价收买这件核雕,他婉然谢绝。
  马启德爱静,追求那“风来树不响,脉流细无声”的意境。在雕刻的时候,他最不喜别人打扰,即使对她妻子也约法三章。“雕刻时如果跟人说话,容易分神,刻坏一刀,所有付出都回归于零。”他的专心致志,近乎“不通人情”,这正是其成功所在。
  “如今,很多年轻人坐不下,耐不住性子学技术,我感到很遗憾。核雕,在不少年轻人看来是‘雕虫小技’。我认为这小小核雕,内涵丰富,别有洞天。是在方寸之间演绎人间万象;是在游刃有余之中,传承民族工艺。”面对核雕后继乏人,马启德喟叹良多。
  十年磨一剑。马启德凭着天赐禀赋,再加上执着的坚守,雕刻技艺达到了“心有所思,刃有所游,物有所现”的境界。他的核雕闪跃着生活的律动,与那些都市艺人精雕细刻的大作相比,更贴近百姓生活,更易走进寻常巷陌。百姓喜爱,才是大众的文化,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