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刻印技艺精湛 刀工纯正自然
把童年还给孩子
径寸间演绎人间万象
小小印花税 历史多棱镜
2012年06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童年还给孩子



  ◎陈文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你可能忙了一个早上,给孩子做好爱心早餐,帮他背上小书包,目送他和小伙伴们蹦跳着上学,稍微放松下来,拿起一边的报纸,有些新闻却让你皱起了眉头:“河北某小学的学生为了等待领导观看‘六一’文艺汇演,在风中等了一个半小时。”“某幼儿园组织孩子演出,家长想看须掏50元买门票”等等。这些本不应该出现在儿童世界里的事情让人感到失望与心寒。想起国内一位教育家的话:“我们现在只有儿童教育,但没有儿童。”这话虽有些过激,却道出了当前儿童教育中的无奈和尴尬。
  一个让人欣慰的好现象是前不久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让很多家长感到为自己的孩子智力发展“超前”自豪的同时,又为他们的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而感到担忧。
  我们将孩子比喻成“未来”,却将自己对“未来”的诸多希望过多地加在了他们的身上,在童年时期对孩子提早进行智力和知识的训练。同时也被那些所谓的“超前教育”、“神童教育”忽悠着,看起来像是一种负责任的远虑,保护孩子们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易落败。但是我们的孩子们与我们的童年相比,那种发自肺腑的深刻快乐越来越少。他们的快乐来自于好成绩的奖赏、玩游戏时的虚拟式成功、吃一顿豪华西式快餐的满足和摆弄iPad时那种骄傲。与他们的童年完全不同,那时的我们山林触手可及,乡村尚未凋敝,没有密集和陌生的车流与人流,小时候的我们手指缝里永远有泥土,衣服上永远有和树木土墙磨擦的痕迹,我们像小动物一样尽情地跑跳,可以大方地推开邻居的门吃饭。因为那种淋漓尽致的快乐,才让我们无数次怀念童年,即使多年后身处人生低谷,也会有一种免于崩溃的力量。
  我们应该多为孩子做的是守护,而不是剥夺大自然赋予孩子们的任何东西,应该注重培养他们与大自然的亲近感,才能在确保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灵活性、协调性以及好奇心。如何处理社会对孩子的影响,更是一个技术问题,面对他们的眼泪或撒娇,是让他多玩一会儿电脑,还是果断停掉?是掏出钱买玩具,还是不理睬他的哭闹?这些都无法在“六一”时期搞几场轰轰烈烈的活动来解决,需要整个社会建立起真正尊重儿童的集体潜意识,摒弃想当然地从成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将童年还给孩子,真正地走进孩子的世界,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让孩子真正拥有以儿童为本的“儿童节”。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