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君
《纽约客》的专栏作家保罗·陶赫曾经花半年的时间随机采访了1400人,得到了如下数据,每天,一个人至少有三个小时处在无聊的状态中。其实就我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说,其实无聊的时间更多,但好在我面对这缺乏目标或者缺乏成就感的时间消磨,除了偶尔的怅然若失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症状。但是有的人,却因为无聊而饱受痛苦,我爱人就是。作为一个工作狂,我爱人除了睡觉把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工作,好不容易有个闲暇时光,他就会陷入一种莫名的焦灼,并且时不时地会发出类似“为什么一闲下来就觉得无事可做?为什么感觉这么无聊”之类的天问。 每次他陷入这种状态,就会引发我的反省,难道是我太不思进取了,为什么我就没觉得这日子已经无聊到让人发狂?于是我引经据典,想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也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安慰。却发现,现代社会到处充满了无聊的隐喻。中国有全球最大的网民数量,全球最多的SNS战,全球发展最快的互联网市场,这些“最”却在不断的加剧个体无聊的程度,鼠标一点链接的无聊、寂寞和虚幻。如果说夜晚的昏黄灯光下,读一本书还能记住只言片语,但是一晚上对着电脑屏幕的疯狂点击,却只能收获头脑一片空白,而后引发对无聊的更多感叹。 挪威学者在《无聊的哲学》中说:无聊是现代人的专利,人类的快乐与愤怒是保持不变的,然而当下人们的无聊感却是与日俱增,世界明显变得越来越无聊。在工业革命之前,无聊是身份的象征,平民百姓没有时间也没有资格无聊。可是当人类发明了蒸汽机,发明了电气自动化,把厨房变成全自动化,无聊的成本越来越低,蔓延至社会的各个角落,也由此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全民无聊”。从这个观点望去,人类所有的发明,只为了更无聊一点、更舒服一点、沟通更多一点。 既然无聊是人生常态,那有没有更有内涵的方式?工作看起来不错,但职场专家会告诉你,8小时工作制,有效的工作时间其实只有两小时,其余的6小时里你多半在麻木地浏览网络或是闲话八卦。生活必然有积极地一面,它让人生充满希望,让灵魂得以平静,但你也不得不承认,无聊从来都如影随形,它未必是生活本身,但绝对是一种日常状态。无聊还是一种古老的情绪,哲学家拉斯·史文德森系统地整理了绝大部分哲学家对于无聊的论述,出版了《无聊的哲学》一书。既然无聊是避无可避的“洪水猛兽”,我们要做的就是煞有介事地处理毫无意义,然后从无意义中创造意义。换个角度说就是,无聊对于人类有着独特和重要的意义,无聊让我们获得看世界的智慧。 纽约市公共图书馆里印着一行字:“慢下来,冷静下来,不要担忧,不要慌张,相信生活的过程”,这大概就是关于无聊的最好注解。无聊当然不能解决问题,但它却是观察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和智慧。所以,当你陷入一种无聊的情绪,其实完全不用担心,上帝还有打盹的瞬间,身为人类,你也需要无聊的调剂去体会充实的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