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俊臣
在第28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辽宁省教育厅、省政府纠风办联合下发通知,严禁教师借教师节收受礼金礼品,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将被取消教师资格。(中国教育报9月6日) 教师节临近,家长开始忧虑困扰。送什么礼好呢、送多少钱的礼品、别的家长怎么送呢?在没有界限的空间里,谁都会感到不安全。当贺卡变成购物卡,当鲜花变成烟酒,当祝福变成祝酒的时候,一切都开始变味。所有的家长都成了受害者,一面厌恶,一面又无奈助长。而这些无奈的助长,让教育的天空不再纯净。 某些教师遗忘了师德,却冠之以“学生、家长的一片心意,盛情难却”。“盛情难却”很“合理”,可这样的“合理”演变得越发无理。大家见过在教师节里收得盆满钵满,像“爆发富”一样的教师,也听过教师们相互的攀比、炫耀,甚至还听过某些教师对着学生讲,“教师节到了,看你们怎么尊敬老师?”又是一句很“合理”的话,而其丰富的含义让人心里生寒。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话大家耳熟能详,已经让家长纠结得头痛,现在又加上一个“不要让孩子输在教师节”,难怪有人说,“中国的家长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家长。” 怎样让家长们不那么辛苦,怎样保护教师的师德,让教育的天空纯净一些。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做了类似于辽宁省禁令的举措,可是效果一直不怎么好。依笔者愚见,觉得“堵不如疏”,不如效仿一下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给赠送教师礼品礼金一个明确的界限。比如,允许学生在节日里给老师送一定金额内的礼品,譬如10元为限,教师可以收受表达情意的小礼品,如鲜花、贺卡、水果等。把一定的限制与合理的引导结合起来,既能表达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又能让老师们感到社会的尊师重教,收起“心意”来无愧于心。 如此看来,过一个不纠结的教师节,并不难。 节日里,学生和家长为老师送上表达敬意的小礼品,理直气壮、情真意切;老师们欣喜地收到一条条祝福的短信、一束束鲜花、一份份“小心意”,他们欣然接受,笑容满面,不失美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