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君
近日,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弟弟和妹妹吃饱后转身拿起手机继续玩游戏,张先生也时不时地回复朋友的微博。老人受到冷落,说了一句“你们就和手机过吧”,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了席。张先生说,他切身体会到了网上流传很广的那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这种情形屡见不鲜,自从智能手机进入大家的视野,追求手机的更新换代成为了阻挡不住的潮流,而在日常交流中,有人甚至将手机称为现代人的“体外器官”,在任何地方,在山巅在海边在城市在乡村,都能见到对着手机一脸傻笑对着人群却一脸茫然的人。于是越来越多的“手机控”出现了,他们基本上有这类似的特质——离开手机就一万分不适应,手机不响便会怀疑出问题了,甚至有时候出现幻听;短信微信交流滔滔不绝,面对面交流乏善可陈。 其实已经有精神领域认定这种过度的手机依赖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病。手机在给人类带来极大自由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的沟通和交流戴上了枷锁。在进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时代之后,这种方便与自由逐渐有了代替人与人当面直接交流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本该具备的一些正常能力却在逐渐消退,比如与人相处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上的消退,最终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毕竟,人不是机器人,家庭也不是虚拟的捆绑,人的丰富的感情是需要通过眼神、表情、肢体等特有的方式来表达的。0和1的简单的二进制世界是无法代替我们的情感表达世界的。 过度依赖手机是一种病,但是对老人缺乏最起码的尊重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病。当今的独生子女时代,往往是好多家长围着一个娃娃转,他们可以说是集所有长辈的万千宠爱于一身,尤其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这些隔辈人,更是毫无保留地付出,所有的心思都在孩子的身上。但这些孩子在接受无微不至地关怀时,却没有学会应有的敬老品德,他们根本没有想过要对老人付出,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当互联网与手机紧密结合,带领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社会化媒体时代时,那些没有掌握新技术的人们诸如报道中的爷爷被无形地排斥在社交网络圈外,他们无法理解后辈们手机里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更无法融入其中。而他们的后辈们缺乏最基本的反哺之情,对老人的孤独根本就视而不见,或者就看见了也不愿为之改变。 过度的手机依赖是病态,不敬老更是病态。对于这种现象,谷歌执行董事长施密特曾在一次演讲时表示,人们应当“每天将手机关掉1小时。将目光从屏幕上移开,关注你所爱的人。与他们对话,进行真正的对话”。手机仍然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因为它让我们天涯变成了咫尺。但是对其过度地依赖,却也能让咫尺变天涯。无论是朋友、亲人相聚,都是因为有爱,若冷漠在外、心属虚拟,聚会的意义也就遗失殆尽了。感谢这位老人对这种冷漠的反抗,他提醒我们,尊老敬老的必要,他警醒我们不要因为手机和网络,而淡漠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感情和温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