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报》2月8日刊登徐娟的文章说,近年来,各地曾出台不少文件,治理大吃大喝、奢侈浪费的行为。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风头来时有所收敛,风头过后一切如常的现象。 公款吃喝、大肆浪费的根本原因是,一些部门的权力过大,缺乏应有的约束;一些地方和部门公共财政预算的执行力弱,缺少应有的管控。更重要的是,公众缺乏监督的平台,导致惩治奢侈浪费存在空隙和盲点。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健全发现机制。从根本上讲,遏制奢侈浪费必须严格将“三公”支出纳入财政预算,一旦出现问题就能及时亮出红灯,查处起来也相对容易。 从现实情况看,广大老百姓是公款挥霍浪费的直接受害者,他们内心深处最有反对奢侈浪费的毅力与决心。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所说的,“只要人人都起来监督政府,政府就不敢懈怠”。健全惩治奢侈浪费的发现机制,就要想方设法为公众监督提供便利条件,从而切实堵塞漏洞,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如何在这方面创建一种顺畅的机制,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与出台一些严厉的措施相比,会更加考验各级政府的智慧和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