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寒亭区朱里街道雾霭朦胧。“柳毅山京剧票友之家”活动室内,响起了一段段京剧唱腔。喜欢京剧的人都知道,这是京剧《锁麟囊》中《春秋亭》段中的唱词。记者脚还未踏进门,二胡声、檀板声却早已声声入耳,随后传来清脆圆润的京剧唱腔,煞是动听。 轻推房门,只见十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或拉二胡,或打锣鼓,或唱京剧,一招一式韵味十足。据票友之家的组织者孙乐华介绍,柳毅山京剧票友之家成立于2009年,没想到原本是几个票友周末闲暇的聚会,后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发展到现在的20多人。“眼下马上就要到元宵节了,我们也在抓紧排练,到时给乡亲们好好表演一下。”孙乐华对记者说道,京剧票友之家的成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热爱文艺,什么马派、悉派、麟派、言派等等各种唱腔对于他们来说可一点也不陌生。 文艺创作是件苦差事。多年来,孙乐华走到哪,哪里就有笑声;他在哪工作,哪里的群众文化工作就很活跃。孙乐华的邻居们都知道,晚上,他家的灯灭得最晚;早晨,他家的灯亮得最早。对于文艺创作,孙乐华深有感触。他往往为一句词苦思几个小时,为一个唱腔找不到切入点而寝食难安。 79岁的孙迎才是京剧票友之家中年龄最大的,他面色红润,精神矍铄,一点也不像已过古稀之年。“这都是唱戏的功劳。”孙迎才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自己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在京剧票友之家,孙迎才经常跟票友们交流唱戏心得,票友们也乐于向他请教,比如怎么吊嗓子、用气。孙迎才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传统戏曲,“哪怕只是来听、来看。” 如今的“柳毅山京剧票友之家”俨然已经成为街道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街道加强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继承、挖掘、整理、引导,让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文化艺术互相促进,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开始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使老百姓在发家致富的同时,也丰富了乡亲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本报记者孙孔嘉 通讯员于国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