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既有利于搞规模化生产,也有利于农民二次就业,向产业工人转变。”诸城经管局局长王润洪说,“目前,全市已经流转土地35.7万亩,10.8万农户参与其中。” 如何让农民在脱离土地的情况下获得生存的筹码?诸城人很早就意识到除了要有强大的财政支撑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农民拥有可持续发展下去、稳定增收的渠道。建设产业园区,壮大园区经济,突出产业特色,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是诸城让老百姓富起来的有效举措。 丰富的土地资源是农村特有的优势,如何利用土地资源“开花生财”,仅仅依靠农民分散种地是无法解决的。诸城撤行政村建社区,农民不是简单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是生产方式也跟着转变。在农民流转出来的土地上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建立社区产业园区,让农民除了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外,还可以走进规模化农场或进入产业园区就近打工,将农民的身份解脱出来变为产业工人。 龙都街道西土墙社区是一个涵盖5个自然村、1100户的农村社区,农民手中平均仅有7分土地,但他们的经济收入却能达到万元以上。在西土墙社区,记者看到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居民楼分外显眼,社区广场热闹非凡:健身器材一应俱全,篮球场成为小伙子们的最爱,社区秧歌队正在排练,工人们正在工业园区流水线上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目前,诸城已经培育起特色产业社区112个,占农村社区总数的53.8%,有100多家工业企业进入社区到农村寻求新发展,让15万名农民就地变成了产业工人,促进了农民的就地城镇化。 本报记者刘伟 通讯员郭沛盛 李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