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回归服务群众本质 ◆赋予时代鲜明特征 |  
                                          | 高密“双轮驱动”助推文化惠民 |  
                                          |  |  |  
                                  | 
 
 
                                         本报讯 (记者孙克义 通讯员王有志 王晖)新春伊始,驻足高密文体公园广场,放眼东西两侧,众多文体活动的相继举办丰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满足了人民的文化需求:西侧,民俗馆、文化馆、博物馆巍然屹立,黄山画派书画展、晏济元书画精品展、《丹青高密》摄影展等系列层次高受欢迎的展览相继举行;东侧,孚日体育馆内人流熙攘,市场化运作的中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中国男子篮球甲级联赛季前赛等系列高级别高水平赛事相继上演……一边是全国领先的县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边是文化产业发展“高地”,这两组建筑成为高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发展的缩影,惠及近百万高密群众。
 让文化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质。正月的高密街头,文艺巡演、元宵灯会、街头茂腔演出等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大呼过瘾。近年来,高密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已构建起覆盖城乡、面向大众的群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市区,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民俗馆、艺术馆、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每逢节假日,前往参观阅读的人络绎不绝;他们还拿出市中心黄金地段,合理布局建设了23个街头文化小广场,使市民茶余饭后抬腿就可到这里休闲健身。在农村,以各镇(街区)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大院为基础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已有500平方米以上镇街综合文化站5处,村文化大院876个,覆盖率超过90%,农家书屋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免费放映的11096场公益电影,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
 为文化插上时代的翅膀。文化与市场融合,成为智慧高密人的破题之作。他们将民俗文化进行整合,注册成立了康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民俗艺术品的生产、包装、销售和收藏拍卖。姜庄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李家村红纸春联、高密剪纸等一批文化产品,已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现已开发民俗文化产品40多种,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年销售额达3亿多元。包裹市场元素的古老文化,活力瞬间被激发。
 项目是工业发展的“牛鼻子”,发展文化产业亦如此。为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高密实施了文化产业大项目带动战略,全市39个文化产业项目中,过亿元的有21个,镇街文化广场项目、惠影智能化集装箱数字影院项目在第四届文博会上成功签约;他们还制定了全市文化产业总体规划,规划了民俗、创意、体育、生态旅游等四大产业园区和广播影视、包装印刷、文化服务、广告会展等八项优势产业。文化产业已为高密文化再次腾飞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