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进大流通 完善小网点 |
市商务部门着力构筑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体系 |
|
本报讯 (记者孟祥风 通讯员翟晓华 韩喜艳)自商务部2005年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市商务部门把工程建设作为搞活流通、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坚持以政策为导向,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和乡镇商贸中心为重点,着力构建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的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促进了城乡消费稳定增长。201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1.6亿元,是2004年的3.6倍。2013年前11个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1.2亿元,同比增长13.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推动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深入发展。强化规划引领,先后出台物流业发展规划、市区商业网点专业规划、市区农贸市场和生鲜超市改造升级规划等一系列规划。2013年,又编制《骨干商品市场(含特色商业街)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现代物流基地(区域物流中心)发展规划》。这些规划促进了城乡商品流通网络合理布局、优化结构、转型升级。突出创新驱动,以商务部在我市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为契机,支持改造提升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昌邑宏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诸城龙海水产品批发市场三个农产品物流中心,打通了以潍坊百货集团、山东全福元集团、潍坊百货大楼为核心的三条产销对接流通链条。加大政策支持,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和扶持措施,包括对新建市场项目免缴19项地方性收费、对改组改制市场的土地出让金先缴后返、对农贸市场用地给予补助等。2012年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在优化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布局、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培强做大骨干流通企业等方面提出了27条推进措施。 构建“大流通”格局,增强商品流通集散功能。通过以政策和财政扶持资金为引导,撬动企业、民间和外资等各类资金532亿元投入到商品流通和交易市场建设。目前,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达到1076处,2012年交易额超过1070亿元,其中年交易额过亿元的达173处。寿光蔬菜、安丘姜蒜、青州花卉、昌乐西瓜、昌邑大姜等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已具有一定影响力。在人口密集的市区和县市城区、镇街驻地布局了一批大型综合商场、超市及乡镇商贸中心。目前,全市拥有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218处。支持骨干企业连锁经营外拓下延,潍百集团、全福元集团、百货大楼、世纪泰华等商贸企业网络覆盖面日益扩大,临朐华兴、昌乐世纪美联、高密金孚隆等企业也快速成长。商贸企业在县市和镇街、农村建设了商贸流通节点,实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服务。 完善“小网点”布局,增强面向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把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建设的重点放在镇街、社区和村庄,推动农家店建设由加盟向联合经营、直营转变,商品销售由分散经营向统一配送转变。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以来,25家承办企业先后建设了130余处乡镇商贸中心,营业面积近20万平方米。目前全市119个镇、街都已建成商贸中心,覆盖率100%。建成乡镇中转配送中心133个,营业面积20余万平方米。目前,全市7372个行政村已建设标准化农家店6416个,村级覆盖率超过80%。 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不断赋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内涵。近年来,我市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与商贸流通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推动流通网络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全市已有15家商贸流通企业、4家星级酒店与193家农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种植养殖基地建立了直供直销关系,年农产品采购额43亿元。加快农贸市场改造升级,近几年改造和新建农贸市场17处,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全市冷链物流总储存能力286万吨,骨干商贸流通企业拥有冷链物流设施,可以直采直购、直供直销生鲜农产品。通过实施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提升现代物流水平。共投入4300万元扶持资金,带动骨干商品交易市场建设了一批冷藏冷冻、电子结算、信息发布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放心肉”服务体系、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水平,以正向跟踪、逆向溯源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