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先涛
深入群众“接地气”,是各级党员干部聚焦“四风”转作风、推进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如何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深入群众“接地气”中,不走形式,不走过场,真正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查实、找准、摸透,显得尤为重要。 从目前情况看,有些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征求意见建议、查摆问题过程中,由于受主观认识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面对群众提意见、反映问题时,显得底气不足,不敢揭短,不愿深入,甚至有时避重就轻,回避问题,这势必影响意见征求和问题查摆的实际效果,降低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可信度,不利于活动深入开展。 要真正使党员干部在“接地气”中,有底气,有信心,关键要摆正心态,在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化解问题上做文章。一是敢于面对问题。当群众反映问题或提意见时,要把群众当老师,把自己当学生,真心问、实心听、虚心接受,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把每一件事问清弄透,把自身存在的问题查清,切勿走过场、水过地皮湿。对涉及面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或热点难题,要早分析、早判断,不回避、不推诿,敢于承认错误和不足,把问题放在台面上,真正红红脸、出出汗,触动思想灵魂深处。 二是辩证分析问题。对基层百姓反映的问题,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搞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真正把党员干部“四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或问题的主要方面找准、找到位。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从不同渠道收集来的信息,要敢于较真,去粗取精、明辨真伪,做到问题查摆有理有据,保证问题值得推敲和检验。对原则性问题或敏感性话题,要站稳立场,集中时间精力弄清真相,必要时要同群众搞好沟通和交流,保证问题查摆不走样、不变形,做到真实可靠,既能符合群众想法和意愿,又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三是有效化解问题。对确定要解决的问题,不能仅流于口头、见于文件,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等不靠,快速反应,及时汇总梳理突出问题,分类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尽快解决到位。对一时难以解决化解的,要坚定信心,在对群众做好疏导的同时,按照实事求是、轻重缓急的原则,处理好局部与整体、顶层设计与基层实际的关系,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问题解决,保证各项整改措施一一落到实处,给基层群众以满意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