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新闻

第03版
理论
 
标题导航
贯彻三中全会精神 加快特色名校建设
“余额宝”缘何长成大树
哲理漫画
容人容己人缘好
深入群众“接地气”应突出问题导向
强化挫折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为官有道“严”为先
2014年05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姓论道
强化挫折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朱丽丽

  近年来,学生遇到挫折时自残、自杀、谩骂或攻击他人的行为时有发生,导致这类现象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溯源,学生心理脆弱,挫折承受力较差是根本原因。因此,为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挫折承受力。
  培养良好的挫折观。首先,提高学生的挫折认知水平。要让学生明确挫折的必然性、普遍性和两面性,教育学生要有遭遇挫折的准备。其次,教育学生具有不畏挫折的气概。引导学生遇到挫折时应想办法克服,竭力战胜困难和挫折。最后,教育学生学会冷静地对待挫折。引导学生学会协调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对待各种挫折和失败。
  增加学生的挫折体验。心理学家曾把轻度挫折比作“精神补品”,但挫折不是精神虐待,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握好挫折的度。教师和家长既要尽量避免使孩子遭受重大的精神打击和接连不断的挫折,又要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以锻炼他们的挫折承受力。要遵循成功性原则,让他们经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遇挫是开端,抗挫是过程,胜挫是结果。积累这种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自信、勇敢、敢于胜利的品格。要让学生明白:所有的成功,都是不断向困难抗争之后获得的。
  增强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积极转化情绪和行为。引导他们将注意力由消极的心理体验转向积极的方面,让挫折带来的沮丧、失望情绪为新的乐趣和成功所取代。要教学生学会求助,当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无法渲泄时,应当主动寻求咨询人员的帮助,从而减轻挫折感,增强克服挫折的信心。其次,要教育学生善于调整目标。挫折往往会影响学生原有的目标和期望,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调整目标,将消极心理转向理智思索。目标一旦调整,学生就会产生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毅力,从而排除挫折和干扰,去努力进行达到目标的行动。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幽默感,要教育学生学会宣泄,升华情感。当学生因受挫产生激愤、不快、焦虑情绪时,要让他们及时地进行释放,保持心理平衡。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