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北海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打“鞭花”
石 器
一袭瘦影菊花寒
心态决定苦与乐
记忆中的高密东北乡
海棠花开
怎么才送来
中国梦
2014年10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鞭花”



  ◎路来森

  “啪,啪……”一声声,声音是那样的响脆,仿佛晨曦初绽,每一声脆响,都带给人一份明亮的喜悦。
  那是“鞭花”。打“鞭花”的人,就站在小广场上。
  小广场上,晨练的人很多,打太极的、跳舞的、抽陀螺的……打“鞭花”的,却只有他一个人。看上去,四十多岁,一身破旧的衣服,有些不堪;蓬乱的头发,像秋后的枯草,摇曳出一道衰离的风景。唯有他手中持着的长鞭,却时时,让人感受到一份随时爆发的强劲力量。长鞭,足有五六米长,由三部分构成:接近鞭杆的部分最长,是钢制的,一环一环地扣着;中间部分,是牛皮编制的;最末梢,谓之“鞭梢”,是上好的牛筋做成的。“鞭花”,就绽放在鞭梢上。我猜想这个人,一定是来自附近的乡村,因为在他的脸上,呈现着一种乡野的苍凉。
  他右手举起长鞭,将长鞭掠过头顶,在头顶上旋转两圈,然后迅疾回拉,借着那强劲的“回拉”力量,一个响亮的“鞭花”,就打响了。这样连续地打着,小广场上,就不停地响着明亮的“鞭花”声。
  他身边,围观的人很多;我也常常在他的身边站一会儿。看着他在众人欣赏的目光下的那份满足;同享着“鞭花”游戏,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鞭花”,简单地说,就是挥动长鞭,猛力抽响时,发出的声音。瞬间响起,如花朵绽放,璀璨而明亮,所以,乡下人称之为“鞭花”。
  “鞭花”,最初,应该是起源于农人的生产劳动。春天里,农田耕作,用的是木犁和黄牛,黄牛拉着木犁,在田地里踽踽而行,翻耕土地。扶犁的人,要驱赶黄牛,就要用到长鞭,谓之“打牛鞭”。打“牛鞭”,用牛皮编制而成,大约三四米长,末端,同样系有一条细细的“鞭梢”。名曰“打牛鞭”,实则,农人是很少真正将鞭抽打在牛身上的,他们视牛如命。所以,更多的时候,农人将长鞭挥出,挥至牛身的上方,就会突然用力回抽,鞭子抽不到牛的身上,却因了那“回抽”的力量,猛然发出“啪”的一声脆响,牛受到惊吓,便也赶紧踏蹄前行。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农,是人人都会打一手好“鞭花”的。
  那些旧时的岁月里,一到春天,耕犁遍野,到处是耕田犁地的农人。于是,“鞭花”便响遍春野。常常是,一人打响,多人回应,“鞭花”声此起彼伏。在声声“鞭花”里,那些个春日,天,特别蓝;云,特别轻;风,特别柔;花,特别艳……打响的是“鞭花”,打出的却是春日农人的那份快乐的心情。
  而一到冬日农闲时节,打“鞭花”便成为了一种游戏。男劳力们,集结场院,轮流打响“鞭花”,比赛谁打得更响,更有花样;有时候,他们会拉一座磅秤,将“鞭花”绽放在磅秤上,既能听到响亮的“鞭花”声,又能称量出每人一鞭挥出,打出的分量。那“分量”的轻重,是一个人力量的象征。一个男人,是应该拥有比别人更大更强的力量的。
  大集体时期,乡居的村子里有一处供销社,供周围几个村庄购物。五伯父是供销社的“拉脚的”,赶着一架马车,为供销社拉货。他使用的马鞭,与农人的“打牛鞭”不同:长长的鞭杆,用几根细竹子扭成的,挥动起来,颤悠悠的;鞭子,亦是用牛皮制成,但极细,只有小手指般粗。所以,打出的“鞭花”,就特别脆。五伯父很是满意自己的工作,所以,每次赶车出村,就必定是挥动马鞭,打响“鞭花”。于是,村子里的人就说:“老五出门拉货了……”
  拉货回来,就要进村了,五伯父的“鞭花”,就打得特别带劲。他把马鞭高高举起,在空中回还挥动,“鞭花”声声,每一声,都透着一份兴奋的劲儿。于是村子里的人,又会说道:“老五拉货回来了……”村人,纷纷向供销社赶去。
  那些日子,五伯父的“鞭花”,成为了一种号召,很得意的号召。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