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滴小事汇成为群众造福正能量 |
——看东关街道如何将“由民做主”植入具体社区事务 |
|
□本报记者 马林峰 刘超 通讯员 管晓华 徐浩 东关是一个老城区街道,旧社区多,人员相对复杂,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是重点工作。“我们根据各社区的特点,引导组织建立符合各自实际的民主办事形式,让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东关街道党工委书记、潍坊泰华城商务园区党工委书记石凌峰说。 在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中,奎文区东关街道立足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群众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积极探索群众民主自治方式方法,让“由民做主”充分植入一桩桩具体的社区事务。 “五民主工作法” 由民做主成规范 走进苇湾社区,楼房外墙保温工程施工正忙。去年,该社区启动了改造提升工作,施工前,社区召集居民代表大会进行施工表决,有群众提出,希望防盗网拆除和空调移机工作由工程队负责。为此,社区重新修改了工程方案,将其纳入工程项目,大大方便了居民。 苇湾社区在处理社区事务中坚持“由民做主”理念,并将其规范为民主提事、民主议事、民主决事、民主管事、民主监事的“五民主工作法”。楼院、楼栋、单元等局部小范围的邻里互助、环境卫生、设施维护,社区成员之间的公益性、社会性事务以及矛盾、纠纷、利益冲突等等,凡是社区范围内的重大项目实施或涉及全体居民共同利益的公共、公益事项等都按照这一流程进行。 “工福晴雨工作室” 社区事大家办 游麟路早市曾是工福街社区的“老大难”,由于商贩不遵循撤摊时间,居民对占道摆摊等问题反映强烈。而如今,再走进这个早市,摊位整齐地码在路牙石上,一到8点半,所有摊位都撤得干干净净,成了真正的便民早市。这一切的变化,缘于“工福晴雨工作室”的功劳。 工福街社区建立了党政、专家、居民、社会组织“四界联动”的“工福晴雨工作室”。其中包括由热心大爷、楼长等组成的“工福晴雨”民情服务队,收集群众意见;由辖区老专家、退休党员、退休领导等组成的“工福晴雨”顾问团,分类研究解决办法;社区协调有关部门,召开“工福会客厅”,共同划分各自任务;通过全体居民组成的“工福晴雨”监督团,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通过这种模式,早市改造顺利完成。 “民情大管家” 服务菜单由民点 李家街社区的四平公寓小区,居民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等问题突出,社区决定组织进行清理。而在入户征求意见中,居民反映最迫切的不是清理杂物,而是安装路灯。社区先搁下清理杂物工作,立即启动了路灯安装的程序,在短时间内就将路灯全部安装完毕。 李家街社区的这种为民服务方式,被称为“民情大管家”,即社区是大家庭,居委会是居民们的“大管家”,负责按照居民们的“菜单”来“做饭”。这种模式还被规范为“一图四程序,两模式三服务”,即:绘制一张集网格结构图、小区平面图、楼栋明细图为一体的民情示意图,使社区民情一目了然。规范民情受理、限期办理、公示反馈和跟踪监督“四套程序”,完善民事办事制度。用好社区党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四位一体”及“由民做主”两个工作模式,创新夕阳服务驿站、志愿者服务联盟和社会组织“三个服务载体”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