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震减灾知识 在野外避震 在野外,应根据实际情况,避开危险环境。具体方法如下:⑴迅速离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滑坡。⑵尽快离开河、湖岸,以防河岸、湖岸坍塌,谨防上游堤坝决口发生洪水;离开水坝、堤坝,以防垮坝;离开桥面或桥下,以防桥梁坍塌或遭遇洪水。⑶迅速远离海边,以防地震海啸。⑷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滑坡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滑坡方向往山下跑;对于山崩,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⑸遇到江河湖海涨水,要向高处跑。⑹驾车行驶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并尽快选择空旷处立即停车。 震时特殊危险避震 次生灾害常常伴随着地震而来,如火灾、燃气或毒气泄漏等,遇到这类灾害,要采取特殊的方法避险。在室内遇到火灾、燃气或毒气泄漏时,要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匍匐前行,逆风而进,向安全地方转移;千万别乱跑,更不要到拥挤的地方去,不要使用明火。在户外遇到化工厂等着火、毒气泄漏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快绕到工厂的上风方向去,不要顺着风方向跑动。 社区开展地震避险服务 社区地震避险服务包括两个方面:平时的避险服务和震时的避险服务。平时的避险服务内容主要有:⑴宣传教育与培训演练。开展躲避、疏散、自救互救等地震避险知识宣传教育与培训演练,使居民获得地震避险方法和技能。⑵居民家庭避险服务。向家庭发放地震避险手册等宣传品;引导家庭分析居室安全性和躲避方法,确定震时避险方案。在地震应急期,引导居民进行家庭地震应急避险准备,熟悉报警和求助电话,贮存必要的食品、饮水、日常用品和应急自救物品,了解避难场所位置、疏散路线等。⑶应急疏散准备。利用社区绿地、楼间空旷地,设立临时紧急疏散区域。有条件的大型社区,可利用公园、城市绿地、城市广场、体育操场等,按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制定疏散安置计划,确定不同灾害类型疏散安置方法、不同居民小区、不同人员类型疏散安置去向。规划疏散路线,并设置明显的疏散路线标志。⑷物资准备。配备基本营救工具和急救药品及器材。配备应急通讯、广播、应急照明等器具。储备一定数量的用于安置灾民生活居住的帐篷。及时更换抢救药品,定期检查营救工具、医疗器械、应急通讯、广播、应急照明、帐篷等器具,保证使用性能。 震时的避险服务内容主要有:⑴震情灾情报告与告知。及时调查收集震情和灾情并向上级报告;通过向上级部门询问、网络查询等方式,了解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和地震趋势判断意见并及时告知居民。⑵应急处置。在楼栋之间、重要道口,定人值守,将居民引导到临时紧急疏散区域;对社区内发生的地震次生灾害(如火灾、有毒气体泄漏、燃气泄漏等)及时报警,密切监视,进行有组织的扑灭与控制;利用广播、喊话等形式,按照统一规定的疏导用语,消除居民恐震心理,安抚居民情绪;配合公安部门分组、分区域巡逻,处置紧急情况。 (市地震局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