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辉
近些年西风东渐,各种“洋节日”纷纷在中华大地落地开花,不仅圣诞节深入人心,情人节的鲜花和巧克力风靡街头,母亲节的鲜花也越开越艳。而这几年来,父亲节,这种以前鲜为人知的节日也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说实话,我对中国的父亲有些偏见。 教育专家说,现如今,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是:家庭中大多有一个焦虑的母亲和缺失的父亲。后来连央视都看不下去了,制作了一个公益宣传片,天天在电视上播放:一个可爱的孤独的小女孩,每天盼望着在外应酬的爸爸回家陪自己一会儿。让爸爸回家吃晚饭,似乎成了中国人的一个目标,这真应该让那些自以为“高大上”的父亲们好好想想。 本来我以为,这种现象是有历史原因的。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多的是严父,少得是慈父。中国的父亲很多像贾宝玉他爹贾政那样的,从来不笑,不会开玩笑,不会表扬孩子,教育以批评和打骂为主。这是两千多年封建家长制的流毒。 虽然后来,出现了写《傅雷家书》的傅雷,出现了“俯身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出现了把所有子女全部培养成精英的梁启超,但是他们都是接受了先进的西方理念的文化人。那么,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中国有慈父吗? 于是查了一下资料。 没想到,一查,居然得到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慈父,隐于中国的历史与文学中,从来没有缺少过。父爱,是一种天性,与生俱来。 那么,假如可以时空穿越,我们来搞一次中国古代好父亲的评选,你会把选票投给谁呢? 好多父亲纷纷写来了征文:《诗经》中,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作者写:“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他想起他作为征人远行的时候,老父亲深情地叮嘱他要早点回来,不要滞留在他乡。 唐代的曹邺写了《北郭闲思》:“山前山后是青草,尽日出门还掩门。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 那是一个思念孩子的父亲,自家的孩子远在天边,只好每天到外面看别人怎么样爱护孩子聊以安慰。 有一天,唐代的杜甫看到儿子学习的样子,写了《又示宗武》:“觅句知新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告诉儿子读书的注意事项。 在一个冬天的夜里,宋代的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跟儿子唠叨怎么做学问。 大文豪李白也坐不住了,写了《寄东鲁二稚子》的长诗,落笔便是最打动人的父子情:“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还有清代的郑板桥,他的女儿要出嫁了,他写了《为二女适袁氏者作》:“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作为一个有情怀的父亲,郑板桥因为两袖清风,手里也没有多少钱给孩子置办嫁妆,只好送她一幅画,一首诗,希望女儿的生活像那春风里的兰花…… 你觉得最感动中国的古代好父亲是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