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鹏志
南溪垂钓 [清]郭凤鸣 一蓑沉野色,箕踞清溪曲。 手弄十五钩,春波钓寒玉。 清代潍县诗人郭凤鸣的这首诗,写潍地名景南溪垂钓的一幕。短短四句,闲适间流露着沧桑,散漫里隐伏着峭硬。诗中的“蓑”“沉”二字写出了苍茫,“箕踞”却又显示着闲情。温暖的春光里,诗人如同一株生长于水畔的旧芦,以“寒玉”的意象,摇曳出苍凉的模样。 在诗歌的天地中,玉可以比摹河水激起的浪花,“潍水来琅邪,啮我青石足。怒波挟秋涛,树杪飞白玉。”(昌邑陈之枌《潍涨》);可以形容兄弟之间的亲情,“有堂兄弟皆金玉,璧合珠联宝英杰。”(高密单可垂《过潍河》);可以指代澄净的天空,“欲度仙槎隔几许,空瞻玉殿望嫦娥。”(潍县于泽长《麓台秋月》);更可以是潍县的珍馐美食,“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郑板桥《潍县竹枝词》)。说起玉石,它似乎可以写状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而这些美好的寄托,根源大概便藏在人们追求永恒的执念里。 古人眼中,天地万象,几无永恒之物。日有升落,月有死生,星有晦明,惟有山陵峰石,不骞不崩。所以山石可能是古人眼中惟一永恒不移之物。这大概就是今日玉石文化崇拜的最初源头。古人先敬山,后拜石,时日久之,渐然于众石中得其文彩绮丽者,称之为玉。这些自成一格的石头,也就有了别外一个名字。汉字里,有玉部首,有石部首,其实都是石头记。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无论神话传说多么古老,我国的文化总是将人本身置于一个核心位置。比如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潜台词就意味着五色之石天地间并不易得,炼之方得。一个“炼”字,才体现了混沌世界之中人类主观能动的影子。 中国玉石文化是一个从崇敬到应用再到审美的过程。拜望山川大石,是为崇敬;石器时代,琢磨打造,是为应用;青铜器时代之后,各种玉石通灵敬神,佑民保祖,自然就是后拜神时代的审美意义。中国四大名著,三大名著“怪力乱神”。这些“怪力乱神”都以玉石文化发端。《水浒传》中,龙虎山伏魔殿中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就是在龙章凤篆的巨石碑碣下所镇,碑碣“遇洪而开”,才有那风雨好戏。《西游记》中孙大圣,学了禹生于石的样儿,天地精华,灵石所孕。而《红楼梦》中,曹雪芹索性用女娲娘娘补天的传说,五色石之余,生就了一块通灵宝玉。 永恒的玉石,潍坊大地上一样有它们的身影。早在宋代的《云林石谱》中,就记载着安丘的密石:“密州安丘县,玛瑙石产土中或水际。”古县志上记载,昌乐伦家埠坡的伦玉,凸显的细纹犹如山水人物,昌乐北岩产的玉泉沙可以“磨玉拭金”;高密凤台河河石斑驳如松花,遂名之松花石砚。青州和临朐的红丝石,以至今日昌乐的蓝宝石,更是名传中外了。这些美丽的“石头”,也如同潍坊的诗歌,千百年来,一直生发出永恒的美丽。
|
|